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人物 > 正文

新冬奥·星闪耀丨从恐惧到享受,闫文港滑出“中国速度”!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厉苒苒     作者:厉苒苒     编辑:沈毓烨     2022-02-12 10:56 | |


深吸一口气,全身肌肉紧绷爆发出强大的力量。在冰面推着雪车助跑几步,窜上,他以躯体为车身,犹如一颗子弹向着终点发射,呼啸着在赛道上穿行……

图说:闫文港出发 新华社图

这是昨晚北京冬奥会上钢架雪车比赛的镜头。在最后一轮滑行中,中国选手闫文港以4分01秒77的成绩获得一枚宝贵的铜牌。这也是中国在钢架雪车项目上获得的第一枚奖牌。在第四轮比赛中,闫文港的最高速度高达每小时129公里,不少网友评论:“这是以最快的速度拿下一枚奖牌啊!”


被推下去的季军


推车出发、加速、俯卧雪车头部向前、沿着弯曲的滑道风驰电掣……钢架雪车项目也被称作“雪上F1”。

有这样一种说法,冬奥会最刺激的项目就是钢架雪车——运动员在赛道中滑行的速度每小时高达120-135公里,近乎“贴地飞行”。垂直落差有110多米,失重感、窒息感、恐惧感……运动员需要克服各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适。因为该运动过于惊险刺激,曾两次被冬奥会取消,直到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才重返奥运大家庭,并延续至今。

图说:闫文港“贴地飞行” 新华社图

24岁的闫文港如今已非常享受这种高速滑行的感觉。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刚接触这项运动时,他也曾害怕。

在参加雪车队以前,闫文港就连游乐园的过山车都没有坐过。第一次滑行是在加拿大的卡尔加里赛道,“那是被教练从半山腰的赛道上‘推下去’的。”人生第一次的滑行,速度只有每小时四五十公里。整个过程,他的心始终揪着,但冲线的刹那,那种强大的释放感又让他感觉格外痛快,“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个项目。”

从进入集训队到站上冬奥会舞台、为中国钢架雪车队摘下铜牌,背后是闫文港成百上千次的滑行训练和克服恐惧的结果。闫文港说,随着对项目的越发熟悉,他早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恐惧,反而非常享受高速滑行的感觉。

图说:闫文港赛后与教练庆祝 网络图


不敢观赛的妈妈


钢架雪车比赛是在用混凝土或钢管、木材及其他合成材料架设的具有一定坡度的槽状滑道内进行,整个线路由起跑区﹑出发区、滑行区及减速区4个区段组成。运动员在起跑区推着雪橇跑,脚部用力蹬地面制造加速度,然后迅速趴在雪橇上面,通过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调节方向,在赛道上顺畅滑行——整项运动的核心关键,其实就在助跑的爆发力。

2016年,中国钢架雪车国家队成立。参照国际经验及国内现实情况,国内第一批钢架雪车队员都是“跨界跨项”,其中大多数是田径运动员。闫文港就是其中之一。出生于1997年的闫文港来自天津。2016年,还在天津田径队练跳远项目的闫文港,通过选才进入刚刚组建的国家钢架雪车集训队。7年的跳远生涯让闫文港拥有出色的爆发力,这是钢架雪车起跑阶段必需的身体素质。

图说:闫文港在比赛中 新华社图

刚开始练习钢架雪车的时候,闫文港坦言自己是咬着牙挺过来的。因为动作不熟练,全身被撞得都是淤青,第二天还要继续训练。如此日复一日,“整整一个冬天,身上的肿痛和淤青都消不下去。”但闫文港依然享受每一次高速滑行的过程。他不再恐惧碰撞、侧翻带来的危险,取而代之的是注意力高度集中,“想太多,就会撞得很惨,所以必须专注,通过一次次滑行不断提高水平。”

虽然进入到一个陌生的领域,但性格稳重、刻苦勤奋的闫文港还是战胜了来自技术、心理、经验等多方面的困难,很快便在钢架雪车项目上站稳脚跟,成绩也随之突飞猛进。2018年12月,闫文港在德国一举夺得中国钢架雪车历史上首枚世界比赛的金牌。在本赛季世界杯两次跻身前十,他也曾保持着中国选手在世锦赛的最好成绩。

延庆赛道,对于闫文港而言,早已烂熟于心,每一个赛道细节、每一个弯道角度都已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中。主场作战,他知道,“只有身体变强了,心理上才能真正变得强大。”

图说:闫文港赛后发声

与延庆相隔两百多公里,昨天比赛时,在天津市冬季和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看比赛的闫文港妈妈却在最后一轮比赛时,躲在休息室不敢看比赛。每一次比赛都为儿子揪着心,对于儿子的参赛,闫妈妈的心情很是复杂,“我希望孩子能平平安安的,但是也希望他能把平时的水平发挥出来,为国家争光。”

看到儿子最终为中国钢架雪车项目创造历史,闫妈妈说,自己若能见到儿子,想要“先给他来一个拥抱。这么长时间,我很想他……”

图说:闫文港妈妈 网络图

“参加北京冬奥会是我的梦想,希望能在这里充分展示自己,因为这几年努力了那么多,就要把更好的我展现出来,不辜负大家的期待和支持。”闫文港在赛前曾这样表示。从首次参赛再到冬奥会舞台,闫文港在5年多里展现了在钢架雪车项目上的能力,这枚沉甸甸的奖牌也是对他所有付出和努力的回报。对闫文港来说,一切付出都值了;而对中国钢架雪车队来说,奖牌“零突破”同样值得铭记。(新民晚报特派记者 厉苒苒 北京今日电)


记者手记丨F1弯道超车的秘密

与F1相同,雪车项目尤其是钢架雪车,每一次速度的提升背后,是科技的力量在闪耀。

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钢架雪车队刷新历史的背后,还有一支上海的科技团队。据悉,上海体育学院作为中国钢架雪车队夏训常驻基地,在体育教育训练学院高炳宏教授的带领下为钢架雪车队提供多方面的科技攻关服务。

2019年至今,该团队中共有20余人参与备战科技攻关服务,为钢架雪车队建立了训练质量监控系统,包括机能状态、训练负荷、专项能力、训练方法、动作技术和心理状态的监测与调控,同时还在个性化体能训练、伤病预防与康复、医疗监督与治疗、疲劳消除与恢复、营养调节与保障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技术支持。

图说:中国选手闫文港(右)在比赛后和队友殷正握手 新华社图

将所有细微的动作分解进行研究,龚敏已在中国钢架雪车队工作870多天,是科研医务团队的核心人员,主要负责重点运动员陆上和冰上推撬动作技术分析与专项体能训练关系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研究发现,不同运动员小腿三头肌、臀大肌对他们落地缓冲以及快速蹬伸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为教练员与运动员改善推橇技术、提高推橇运动表现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从而有效提升重点运动员推撬的专项速度。

在训练结束后为运动员制定微高压氧、超低温冷疗、下肢负压、推拿按摩和营养结合的疲劳消除计划,协助重点运动员实现疲劳快速消除,上体的团队也为运动员体能的快速恢复提供保障。

科技冬奥,除了场馆赛道上的科技体现,中国运动队中的科技力量同样令人瞩目。硬件与软件相辅相成,在科技的加持下,中国的雪上F1弯道超车,赛出了杆位速度。(厉苒苒)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