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新民眼 > 正文

独家述评|致敬!我们身边的年轻人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吴健     编辑:赵菊玲     2022-04-19 09:01 | |

吴健/文

因工作需要,我与父母“同城分别”已有月余,老人向我报平安时,都不忘夸一句“这栋楼的年轻人真好”。他们以志愿者身份消杀楼道,引导老龄邻居做核酸,化身“团长”以“拇指功夫”为不谙网购的长辈筹措菜品,“最紧张的时候,203的‘90后’小夫妻非要匀一颗卷心菜给我们。你下单买的肉菜礼包,又是203的小伙子从小区门口提到家门口,我们要分一些表达感谢,他摆摆手就跑了。”虽说此情此景在上海屡见不鲜,但真实发生在我身边,那份感动还是很独特。

上海,一个老龄化达两成多的特大城市,又因天南海北的年轻人云集而充满活力与多样性。平时,“老人与青年”因年龄、身份、作息规律等差异而交集不多,密切关系往往集中于家庭亲属或助老产业。但这场以封控为特征的全民抗疫大战,突然间打破了世代界限,兼具现代知识与创造力的青年的表现着实不凡。

图说:“00后”Up主“拉宏桑”在上海当楼长

这里有个典型:这些天,B站有个“00后”Up主“拉宏桑”很火,原因无他,作为浦东某封控小区的楼长,小姑娘竟以“零经验”满足大批老年居民的各种需求,在忙而不乱的保供中,展现出“小青葱”的抗压能力与无穷智慧。别的不说,挨家挨户通知取菜效率低下,“拉宏桑”便鼓捣出“下楼拿物资速度奖惩机制”;有居民不配合核酸检测,原本“社恐”的她也会“河东狮吼”般催促,但又很快变成温柔的“小棉袄”,呼唤叔叔阿姨“快来吧”……如大家所见,类似“203小夫妻”“拉宏桑”这样的青年不在少数,他们曾是被大人们呵护的一代,可疫情中,他们也用肩膀扛起责任:有的走出家门,承担公共场所清理消杀、物资转运、维持秩序等工作,有的足不出户,却发挥企业管理、美术、新媒体等专业优势,开展公益团购、关爱老人、心理援助。由于许多来自基层实践的方法卓有成效,还被有关部门所吸收,变成可复制、可推广的“SOP”(标准作业流程)。

正如一位青年志愿者告诉我,疫情前,我们大多觉得私人空间里的幸福远比公共生活中要多,但危机中,邻里互助让大家在公共生活中找到远比私人生活更多的幸福感,如同社交平台上流传的一句话:“你不能改变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选择表情;你不能预支明天,但你必须用好今天!”

更重要的是,投身抗疫的年轻人主要是1994年至2010年间(说法不一)出生的“Z—代”,年龄为12岁至28岁,因浸润于数字时代、充满进取心、创造力十足而成为塑造社会未来的生力军。这次抗疫中,将科技揣在口袋里长大的“Z—代”看世界的眼光已与前人不同,他们并未沉迷自拍、热衷消费和消极被动,他们中的大多数意识到世界越变越小,而个体关联度越来越密切,这正是他们运用知识去创造价值的大舞台。“这次危机证明,他的安危,与我有关,”一位替老年人“团菜”的年轻程序员告诉我,“我之前从事Linux软件的开发,但经历这次抗疫后,我对技术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决心花更大气力去研究服务老年人的App和软件了。”

当疫情给上海投下阴影、有人甚至形容为“切尔诺贝利时刻”,可我们有太多理由不必太悲观。无数拒绝“躺平”的年轻人足以证明,危中总有机,纷乱中总能找到乐观的种子,正如一则西谚所言:“每朵乌云都镶着一条银边。”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