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快评 > 正文

新民艺评|血性男儿缘何越来越少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陈述     作者:陈述     编辑:吴旭颖     2022-06-26 17:02 | |


40年间,内地影视作品的一条脉络隐约可见——男性形象从个性鲜活到面目模糊,从爱憎分明到虚与委蛇,“血性值”一路稀释,渐成稀缺品。

《牧马人》男主角许灵均,带有强烈理想主义色彩,拒绝了美国回来的爹,放弃巨额遗产,回到大草原与妻儿重聚。虽然有时代局限,但整部电影散发着极强的人性色彩。2019年,这部《牧马人》又突然翻火,有观众留下评论:年长者看到的是现实,90后看到的是理想,因为这是我们太缺少的一种东西——纯粹的理想主义。

我们迷恋的,正是我们所稀缺的。

其实,上世纪80年代初,所有东西都显得稀缺。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悉数开花结果:《芙蓉镇》(古华)、《红高粱家族》(莫言)、《浮躁》(贾平凹)、《雪城》(梁晓声),包括《牧马人》的原作《灵与肉》(张贤亮)……还有最近被新东方董宇辉老师读了六遍依旧热泪盈眶的《平凡的世界》(路遥)等等。文学上的成就,给第五代导演提供了丰富的文本源泉。1987年,张艺谋导演、姜文主演的《红高粱》面世,对土地生命力和男人原始血性的不吝褒扬,简直发挥到恣肆汪洋、摧枯拉朽的地步。一经推出,就在隔年斩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是华语世界首夺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再看2014年郑晓龙导演的电视剧《红高粱》,只见荷尔蒙不见血性。篇幅容量增大的剧版《红高粱》,加入并突出九儿与余占鳌的情感纠葛,还增加了余占鳌作为土匪抗日的另一条次主线后,一切都变了。原著和影片突出的是战争环境下的人性光芒,而在电视剧里,这一切都让位于爱情这条绝对主线。

这是当下电视剧追求播放量的大众文化艺术作品之殇,也是《红高粱》的悲哀。张艺谋拍摄《红高粱》时,可曾有市场考虑?不必。无需。创作者只对作品负责,才不会违背和丧失小说的精华:血性。

图说:《霸王别姬》 资料图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霸王别姬》(1993年),主角程蝶衣,虽然是旦角,戏里男扮女装,台下也略显柔美,但与20多年后广电总局批评的“娘炮”完全不同,个性极其刚烈,最后自刎殉情,可歌可泣。不疯魔不成活,不能说不“血性”。

内地男演员里,最值得说道的是姜文。他饰演的角色,也代表着男性形象在三四十年的变化趋势。1987年,《芙蓉镇》《红高粱》先后推出。姜文一人塑造了秦书田和余占鳌,有着相异文化背景的两个角色,在不同的时空里相遇,但相似的是——个性都极其鲜明。前者隐忍不屈,后者狂野不羁。1995年,他导演的第一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上映,男主角马小军虽是少年,但与余占鳌一脉相承。青春懵懂中,完成了“血性”的洗礼。从《鬼子来了》到《让子弹飞》,男主角从马大三到张麻子,从糊涂的善良到亦正亦邪,不能说个性不鲜明,但姜文已然少了那一腔真挚的热血。2010年后,从《一步之遥》到《邪不压正》,从马走日到蓝青峰,男主角开始面目模糊,娱乐功能明显提升,但欠缺灼烧感,更与社会面无法接轨。在姜文极其少有的电视剧作品里,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里的王起明,算是内地剧集里非常有性格的男性角色,他的“美漂”生涯,几乎影响了一代人对于留学的看法。同样是“美漂”,20年后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就显得像是“童话”般不真实。以姜文一例,即可看出男性影视形象的变化,已然从血气方刚、个性鲜明,到亦真亦假、可虚可实,再到语焉不详、面目不清。

新世纪,就连皇帝,都蔫了。世纪之交,尚还有《雍正王朝》《康熙王朝》这种经典帝王剧,唐国强和陈道明演绎的雍正和康熙“别无分号”,戏剧张力十足。现在,95后、00后只知道《甄嬛传》里的陈建斌,岂知从男性角色的塑造来说,这位皇帝不过是甄嬛上位途中的工具人罢了。

2000年之后,率先让人想起的男性影视形象居然是安嘉和、刘华强和宋思明。2001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冯远征演绎了很多女性观众一生的噩梦,暴力、阴郁的安嘉和。两年后,《征服》里孙红雷饰演的刘华强,完全可以当选“最具魅力反派”。2009年《蜗居》里的宋思明,也是一笔浓墨。这也很好。有魅力的反派,总比毫无特色的正角来得出色。至少,他们也是有血有肉。

上世纪80年代的伤痕文学、寻根文学造就了余占鳌、秦书田;90年代的血气方刚造就了程蝶衣、马小军;2000年后的反思色彩出现了安嘉和、刘华强和宋思明。2010年以后,网络游戏文化、玄幻文学、穿越文学、“小时代”文化等全面侵占的全民娱乐时代呢?

心理学上有“近因效应”,指的是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会促使印象形成更强的心理效果。按说,最新的作品印象最深刻。那么,近十多年,有多少让你印象深刻的男性影视角色呢?男性角色“血性浓度”降解的同时,也开始在影视作品里“适者生存”,更多元的面相被展现出来:型男、美男、阴柔男、妇男、精英男、高知男、智性男……唯独欠缺血性男儿。资本驾驭的市场,催生了“顶流”,以抹掉真实人性为前提。娱乐产品徒有偶像光环与商业价值,却无关人性、血性。当然,一切不是绝对。2018年上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毫无疑问也展现了不灭的人性,2022年初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也如此。但男性形象仍然欠缺经典性,更何况,这类观照现实的作品毕竟是少数,无法代表这10年的主流。

唏嘘一句题外话:莫言、贾平凹、余华、梁晓声等,40年前是他们扛起文学潮流,40年后,居然还是他们。文本的匮乏,自然也让唇齿相依的影视创作者捉襟见肘。需知,当下社会才是影视及各类文化艺术创作的底本。(陈述)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