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快评|在垃圾分类中,汇聚市民低碳“灵感”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方翔     编辑:赵菊玲     2022-07-01 10:46 | |

上海可回收物回收量达到每天6141吨、上海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已达40%……《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三年来,上海市民垃圾分类习惯基本养成。垃圾的资源化和减量化,将为上海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产生积极的作用。

资料图 杨建正/摄

从制度规定到居民主动参与,并在实际工作中改进不合理的安排,这是上海垃圾分类三年来取得的成绩之一。这三年来,不少小区试点出了许多新的投放方式,像徐汇区一小区的社区工作者发现,虽然小区的投放点布局合理,但在投放时间的设置上欠考虑,忽视了一小部分生活作息规律特殊的居民的诉求,因而通过放宽投放时间,居民的小包垃圾反而减少,而且垃圾分类达标率还上升了。

生活垃圾分类越细致,再利用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更有利于低碳环保。像浦东花木街道一小区去年开始实施垃圾“六分类”,将湿垃圾分为“餐前未烹饪垃圾”和“餐后已烹饪垃圾”,并将旧衣物(废弃纺织物)从可回收物里单列出来,定时定点投放、收集,让更多垃圾得到资源化利用的可能。像“餐前未烹饪垃圾”在降解机内变成有机介质,可以用于小区公共绿地;减重的“餐后已烹饪垃圾”减轻末端处置压力,高效变成绿色能源。

三年来的生活垃圾分类,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关注“绿色低碳”。6月15日,也是2022年低碳日之际,《上海市民低碳智慧手册》发布,聚集了上海市民的505条低碳创意。“十四五”期间,上海要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面达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维持在100%,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这需要进一步汇聚广大市民的低碳“灵感”,激发全民低碳生活热情,让他们直观了解到垃圾分类是如何服务于减碳的。像6月9日上线的一个小程序,就可以让用户输入垃圾分类的公斤数,并换算成碳排放量,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绿色发展理念。

低碳是一种绿色理想,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积极向上的年轻生活态度。通过在日常的垃圾分类中提升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增加源头减量等,让更多市民践行低碳生活理念。

方翔/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