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暑假带着孩子,在遇见博物馆遇见毕加索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徐翌晟     作者:徐翌晟     编辑:赵玥     2022-07-04 19:20 | |


图说:“遇见毕加索:天才的激情与永恒”展览现场 新民晚报记者王凯 摄

   新民晚报讯(记者 徐翌晟)带着孩子来感受毕加索吧。7月5日,遇见博物馆·上海静安馆因疫情延期两月的“遇见毕加索:天才的激情与永恒”展览与观众见面。博物馆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汶水路210号静安新业坊园区内,展览丰富的作品形式特别适合亲子艺术教育,毕加索的名言就是“一生都在学习如何像孩子一样作画”。观众只要持72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通过随申码扫码并测温后即可持票入场参观。

图说:毕加索《自画像》 新民晚报记者王凯 摄

   本次展览作品由西班牙马拉加市毕加索故居博物馆——毕加索基金会授权展出,通过毕加索出生、成长和长期生活的六个城市,从巴塞罗那初露锋芒的马拉加少年、费南多美院不安分的青春到蒙马特高地漂泊忧郁的生活、艺术漩涡中心的巴黎左岸,再到马拉杜对陶瓷的痴迷、戛纳海边的田园生活,串起了毕加索的成长历程,202件作品中46件陶瓷体现了毕加索对陶瓷雕塑等媒介的结合。

   遇见博物馆首席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春辰介绍,毕加索展览在世界上年年都有,各具风貌,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大IP,而本次展览在上海举办,让观众零距离发现毕加索生生不息的生命激情、形象地认知毕加索,近观毕加索的所有作品都能体会到毕加索澎湃的激情、热切的希望和深刻的思想。

图说:“遇见毕加索:天才的激情与永恒”展览现场 新民晚报记者王凯 摄

   毕加索留给我们不少鸿篇巨制,也留给我们许多似信手拈来的即兴之作。展览的第一件作品可以追溯到1896年,最后一件作品创作于1969年,也就是毕加索去世前四年的陶罐作品。1947年,66岁的毕加索在瓦劳里斯镇(法国)的马杜拉工作室开始从事陶瓷行业。他从制作盘子和水罐开始,然后用彩色釉料涂漆,为这些简单的日常用品赋予了新的质感。在陶瓷这个值得征服的新领域,他再次表现出与绘画或蚀刻相同程度的兴趣、大胆、尊重和掌控。

图说:毕加索陶罐摆件 新民晚报记者王凯 摄

   此次授权的一些与展览相关的文创产品颇有看点,有《公牛与斗牛士系列》的手账本,灵活运用艺术作品中的色彩与元素的杯碟套装,小号的毕加索陶罐摆件……让观众在参观之后“把毕加索带回家”。

   重新开放的遇见博物馆·上海静安馆专门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应急小组,工作人员准备好了14天耗量的N95口罩,一次性医用手套,防护防疫服,消毒水,免洗消毒凝胶,确保满足防控和开放工作的需要。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