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浦江创新论坛|“理想之城”报告又来啦!十年间上海高水平科学家增长约8000人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郜阳     作者:郜阳     编辑:陆佳慧     2022-08-27 11:24 | |

新民晚报讯(记者 郜阳)在今天上午召开的2022浦江创新论坛成果发布会上,《2022“理想之城”全球高水平科学家分析报告》新鲜出炉。报告显示,北京、上海排名全球高水平科学家集聚城市前列,上海国际人才枢纽地位凸显。

本次调查覆盖的20座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包括纽约、波士顿、旧金山(含圣何塞)、北京、东京、巴黎、洛杉矶、伦敦、上海、首尔、柏林、新加坡、西雅图(含塔科马、贝尔维尤)、多伦多、悉尼、香港、莫斯科、特拉维夫、深圳和班加罗尔。

全球高水平科学家集聚最多的城市

“自然指数”期刊论文作者数据库可以有效反映高水平科学家在全球城市中的分布态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21年北京、上海、纽约、伦敦、波士顿高水平科学家人数位列全球20座主要城市前五位,香港、深圳分别排在10、14位。北京、上海近年来已经初步形成了高水平科学家集聚的全球高地。

图说:全球主要城市科学家分布集聚“等高线” 来源/《2022“理想之城”全球高水平科学家分析报告》(下同)

2012-2021年全球20座城市中以论文影响因子总和计量的学术贡献Top 2000顶尖科学家人数,北京、波士顿、纽约、伦敦、莫斯科排名前五,上海、香港和深圳顶尖科学家人数分别排名13、14和17位。进一步加强顶尖科学家的集聚培育是未来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全球城市顶尖科研平台机构分布

高水平科学家创造一流成果离不开科研平台机构的支撑。对全球20座城市中集聚Top 2000顶尖科学家最多的科研平台机构统计结果显示:东京大学拥有的Top 2000科学家人数最多,达到118人。清华大学以101人排在第二位。排位3-10名均为来自北美的科研平台机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分别排在第11、12位。香港大学排名第15位,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排名22、23位。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城市还需要面向未来加大投入力度,打造更多、更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机构,为科学家提供科研创新的良好舞台。

近10年高水平科学家迁移汇聚趋势

对分布在全球20座城市中的高水平科学家2012-2021年逐年度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10年间,高水平科学家人数增加最多的前五名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伦敦、纽约和深圳。2021年北上港深高水平科学家总计人数达到2012年的约3.5倍。上海2021年比2012年高水平科学家增加了8000多人,总人数超过2012年的3.8倍,近年来更显示出了人才进一步加速汇聚的良好趋势。

图说:2012-2021年全球主要城市高水平科学家人数变化趋势

全球最主要的人才流动枢纽城市

对2012-2021年全球20座主要城市的“自然指数”期刊论文作者地址信息进行的追踪分析结果显示,2012-2021年全球20座城市中,北京、上海、纽约、深圳、波士顿居于最主要的人才流入城市前五位。其中北京高水平科学家流入人数超过3000人,上海也接近2500人。北京、上海高水平科学家集聚总量、流入和流出数量均居全球20城市前列,体现了显著的人才枢纽效应。

与中国城市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引进高水平科学家的来源显得更加多元和平均,体现了这些城市对于全球人才的普遍吸引力和开放包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世界级高水平人才高地城市的重要特征。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相比,中国城市在全球人才来源的多元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全球城市科学家高水平成果产出

根据2018-2020年“自然指数”收录的全球20城市科学家高水平论文综合统计分析结果,全球20城市科研成果产出排名前五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纽约、波士顿、旧金山、上海。香港、深圳分别排名20城市的第13和15位。

全球成果产出前10名城市中包含4座东亚城市(北京、上海、东京、首尔),4座美国城市(纽约、波士顿、旧金山、洛杉矶)和两座西欧城市(巴黎、伦敦),明显呈现了全球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东亚-北美-西欧地域大三角态势。

城市科学家全领域学术国际竞争力

依据“自然指数”收录期刊所属的学科大类领域,对全球20座城市科学家成果产出进行细化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在化学、工程技术、物理和跨学科领域人才集聚和成果产出优势较为显著;而以纽约、伦敦为代表的欧美城市在生命科学、医学领域优势较为突出。此外,莫斯科、巴黎、班加罗尔等城市在物理领域;首尔、新加坡等城市在工程技术领域体现出特殊的相对优势。

图说:全球主要城市2018-2020年各领域学术论文总量比较

北京、上海学科发展均衡性取得显著进步

在《2019“理想之城”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城市分析报告》基于截至2017年统计数据的研究中,北京仅有化学、物理和工程技术3个领域,上海仅有化学、物理2个领域在本市成果产出占比中超过10%。而本年度报告的2018-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北京成果占比超过10%的领域已达到5个,上海也有4个,体现出近年来北京、上海在学科发展均衡性上有了显著的改善。

报告显示,上海人才枢纽地位凸显,海外人才吸引力突出。自2012年到2021年,上海高水平科学家人数从2940人增加到11215人,增幅281.46%。上海科学家年度发表的“自然指数”期刊论文总影响因子增幅达到449.52%。从高水平科学家国际流动态势看,2012-2021年上海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引进的人才数量普遍多于流出的人才数量,体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优良的创新平台和创新环境对全球人才产生的强烈吸引力。

图说:上海2012-2021年与国际主要城市人才交流情况

据悉,《2022“理想之城”全球高水平科学家分析报告》是《理想之城》系列研究报告的第六期。本期报告以覆盖近10年时间,总计超过70万条翔实的第一手科技统计数据为依据,注目高水平科学家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之间紧密的共生发展关系,俯瞰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全球高水平科学家的涌现与迁移大趋势,前瞻全球创新城市网络中正在崛起的人才高地景象。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