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十日谈 | 一件织锦缎棉袄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唐德华     编辑:史佳林     2022-10-03 12:09 | |


最近翻晒衣柜里秋冬装时,一件熟悉的织锦缎棉袄映入眼帘。这是一件纯手工缝制的中式棉袄,朵朵盛开的菊花图案周边嵌着细细银丝,在阳光下熠熠发光。胸前中式盘扣整齐排列,古色古香,有画龙点睛之妙。这件40多年前的“老古董”虽早已因为身材变化不再合身,但妻子仍小心珍藏至今。

这件棉袄还要从我结婚成家讲起。1975年国庆节,下乡已七年的我与同一个农场、同一个连队、同为上海知青的妻子相知相恋,走进婚姻殿堂,过上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次年,有了女儿。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很多东西市场上买不到,比如婴孩服装鞋袜,只能自己动手解决。妻子很好学,首先向农场老职工请教,学做布鞋。休息天约上三五个家属,围坐在家里炕上,有的纳鞋底,有的缝鞋帮,有的做鞋衬。妻子在一旁边看边学,慢慢做得有模有样,连做千层底布鞋这种工序繁多的功夫活也逐渐上手。她先给废旧布料刷上糨糊,一层一层贴在木板上,在太阳底下晾干,做成一张张纳鞋底的材料——“鞋衬”。再把鞋衬剪成鞋底模样,用针线缝制起来。鞋底近一厘米厚,叠加了一二十层布,用针直接穿过去很费劲。要用锥子先把鞋底扎穿,然后用针线穿过刚刚扎的洞后收紧。如此反复,一针一针纳紧。纳一双鞋底要一个星期左右。女儿的单鞋、棉鞋都是妻子亲手缝制。后来我在上海的妹妹也写信来,请妻子帮她儿子做双棉鞋,原来当时上海也买不到布底的孩童棉鞋。

有了针线基本功的妻子又开始学做衣服。结婚时,家里送了一台蝴蝶牌缝纫机,此时派上用场。黑龙江冬天很冷,御寒离不开棉袄。记忆中当时市场上卖的羽绒服一件要40多元,超过一个人的月工资。妻子舍不得买,和我商量,想自己做棉袄,我自鼎力支持。两人商定,我负责裁剪,她负责缝制,从裁布料到絮棉花(往棉衣中填充棉花),再到缝袖子、上领子、盘盘扣,都自己动手。

我们妇唱夫随,分工合作。我按照妻子嘱托,买来服装剪裁书,里面有各种衣服的式样及分解图。我本是学理工科的,机械制图是必修课,复杂的机械图纸都看得懂,裁剪衣服的图样更不在话下。于是照葫芦画瓢,按照比例在旧报纸上放大图样,再把剪好的纸片贴在布料上,用针线牵制固定,照样裁剪布料。这样裁剪好衣服的前襟、后背、袖子和领子,妻子便可动手缝制了。

絮棉花也是一道细致活。棉花一层一层均匀铺开,要厚薄一致,用针线进行固定。为了增加保暖性,我们选择用更保暖的骆驼毛替代棉花。絮完棉花,接下来是缝制。先缝前襟和后背,再缝袖子和领子,最后安装盘扣。做盘扣看似简单,其实也蛮难。5个盘扣得一模一样,花样一致、大小相同,尤其需要细致和耐心。缝制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技术难题”,不是领子上歪了,就是袖口有高低,还经常出现前襟有长短,需要在反复返工和探索琢磨中逐渐掌握好缝针密度和用力大小。

经过一个多星期熬夜劳动,这件我们夫妻一同动手制作的棉袄终于大功告成。妻子特别珍视,一直舍不得穿,仅在那年春节假期穿了几天,便当作纪念品收了起来。这件棉袄又辗转从黑龙江陪我们回沪,一直被妻子小心翼翼地藏于衣柜。

光阴流逝,时光荏苒。40多年的改革开放让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资短缺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如今,生活用品、衣饰鞋帽和佳肴珍馐琳琅满目,市场供应充足,无须亲力亲为,一样可以丰衣足食。(唐德华)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