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珍档 > 正文

老地方·老故事 | 老上海书店与咖啡的情意结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沈琦华     编辑:王瑜明     2022-10-08 12:37 | |

上海开埠的第二年,咖啡豆就已现身上海;大作家田汉不仅为咖啡写了一出戏,而且广而告之,说要在自己的书店里开咖啡馆;上海旧书店的前身是上海书店内经营咖啡馆的鼻祖……上海的书店,历来就有着咖啡的情意结。

在上海,书店卖咖啡,追根溯源竟是上世纪的传统。学者李欧梵在其《上海摩登》里写道:“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在充满文化意味的公共空间里,咖啡被证明是流行的都市景观。”

这段历史还是颇有趣味的,书是记忆的追悼,配上咖啡,从中调和出的那几分浪漫,几分倔强,几分温馨,几分柔情,定会让读者难忘。

✦“真美善”和“金屋”的下午茶 ✦

学者孙莺在其《近代上海咖啡地图》中考证,1844年,即上海开埠的第二年,咖啡豆就已现身上海,而到了1876年,咖啡进入了上海人的日常饮食生活中。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上海的咖啡馆数量激增,这与当时的战争有关。俄国十月革命、一战、二战、“八一三”事变,直接导致了寓居上海的外侨人数剧增。

马斯南路115号旧址(今思南路81号)

而此时,在上海法租界的中心位置,马斯南路115号(今思南路81号),1927年,一对父子,父亲曾朴、儿子曾虚白,一起开办了一家名为“真美善”的书店。

有趣的是,曾朴对于“真美善”的灵感,直接源于他对于法国浪漫派作家的印象,而这个写下近代畅销小说《孽海花》的翻译家,竟从未踏上过法国的土地。

马斯南路115号旧址(今思南路81号)

在真美善书店,几乎每天下午,曾氏父子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边喝咖啡,边讨论他们喜欢的法国作家。有人把曾氏父子和他们的朋友称之为“真美善”文人群,请记住这些名字,这些闪闪发光的人啊,不仅爱文学,更爱咖啡。这些人多数是作家、诗人、大编辑,像邵洵美、徐志摩、田汉、郁达夫、张若谷、朱应鹏等,而像李青崖、徐霞村、徐蔚南等则是日后一代赫赫有名的翻译家。

不过有点可惜的是,真美善书店最后还是因为经营不善,在1931年秋关门了。再过了几年,曾朴离开上海回了常熟老家,潜心园艺,咖啡自然是很少喝了,自此之后,曾朴再也未发表过任何译著,他苦心经营的精神家园也消失了。

金屋书店的老板家里也有这样一个喝咖啡吃下午茶的客厅。金屋书店,1928年开办,老板叫邵洵美,书店地址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斜桥路口。

淮海中路1754弄旧址

上海图书馆向西,淮海中路1754弄内有几十幢花园洋房。这片花园住宅,始建于1916年。淮海中路1754弄17号是邵洵美的家,下午三四点钟,朋友们三三两两地过来,在邵洵美的客厅里喝咖啡、聊文学。

淮海中路1754弄旧址(今淮海中路1768弄)

也有人把这批人称作“金屋”文人群,其中有施蛰存、徐訏、林徽音、孙大雨、全增嘏、徐迟等,抗战胜利后常来喝咖啡的还有钱锺书、许国璋、陈少云、桂中枢、章克标、林达祖、姚苏凤等。

✦ 田汉和《咖啡店之一夜》✦

大作家田汉不仅为咖啡写了一出戏,而且广而告之,说要在自己的书店里开个咖啡馆。这件事是由一个深深仰慕法国文化的作家推动的,这个人叫张若谷。他是上海咖啡馆的头号粉丝,并以一己之力,推动了“文艺咖啡”的潮流,引发了一众文人争相开咖啡店的风雅事。

1927年11月,张若谷在《申报》上提出“到咖啡馆去”的口号,号召大家到咖啡馆中聚谈文艺,打造上海本土的“文艺咖啡”,影响颇大。闹出了这么大动静,张若谷的好朋友、《申报·艺术界》的主编朱应鹏也顺时在《申报》上开出了一个“珈琲座”的栏目,谈论文艺与八卦。1929年,张若谷把自己关于咖啡的文章,集结成《珈琲座谈》一书出版,更是为这股“文艺咖啡”的火,添了一把柴。

如此热闹,爱咖啡的文人们,自然也要下海,办起咖啡馆来。张若谷在《珈琲座谈》里写道:田汉也跃跃欲试,在“珈琲座”栏目刊出书店招股广告,称他的南国书店拟“附设一精美之咖啡店Café la Midi”,并“训练懂文学趣味的女侍,使顾客既得好书,复得清谈小饮之乐”。

南国艺术学院旧址(今永嘉路371号)

南国书店应该在田汉创办的南国艺术学院内。1928年初,南国艺术学院在沪诞生,校址就在上海法租界西爱咸斯路371号(今永嘉路371号),和沿马路的371号至381号。永嘉路371号,这条弄堂里总共不过三五幢石库门式的房子,除房东自留一幢居住外,余下的都租给学校作校舍,于是弄堂口便成了南国艺术学院的大门。弄口上方,横挂的匾额,上书“Academie du midi”一行法文校名,便出自田汉的手笔。

南国艺术学院旧址(今永嘉路371号)

其实,早在1920年,田汉就写了出戏剧《咖啡店之一夜》,这大概是目前所见的第一个关于咖啡馆的文学文本。田汉在《咖啡店之一夜》一开头,对咖啡馆作了细致的描绘:

精致的小咖啡店,正面有置饮器等的橱子,中嵌大镜。稍前有柜台,上置咖啡、牛乳等暖罐及杯盘等,室中于适当地方陈列菊花,瓦斯灯下黄白争艳。两壁上挂油画及广告画……

当然,这是田汉脑中“文艺咖啡”的溯源,后来咖啡和咖啡店更是以不同的意象出现在他的创作里。作为左翼作家的田汉,对“文艺咖啡”的看法自然也有所改变,这在后来1926年他筹拍的电影《到民间去》中有所表达。影片一开始,革命的青年学子聚在一家咖啡馆里,这一聚会场所的安排似乎颇有深意:有追求、有理想的大学生,不能当慷慨激昂的口头派,要从浪漫的咖啡馆走向现实。

✦ 西门是上海书店咖啡馆鼻祖 ✦

学者陈祖恩在《上海咖啡》一书里考证,1930年2月,开设于西门书店二楼的西门咖啡,是上海最早由书店开设的咖啡座。西门书店是创造社成员周全平开的,地址是南市老西门(今中华路盐城路一带)。可惜,书店咖啡馆的鼻祖只坚持了营业了半年,最后不得不放弃了咖啡售卖业务。

今中华路盐城路一带

包括周全平在内的创造社成员,对咖啡的热爱是有据可查的。

1927年8月前后,创造社出版部搬迁至北四川路后,设立了门市部。作家郑伯奇回忆:创造社在门市部的楼上还成立了“上海珈琲店”。1928年7月,《新闻报》和《申报》都登载过“上海珈琲店”招聘女招待的广告,广告里的地址或写作“北四川路518号”,或写作“北四川路老靶子路北”。据上海社科院章斯睿考证,其地址应在现在的四川北路虬江路一带,开业时间在1928年8月的某天。

“上海珈琲店”放在今天绝对是网红中的网红,再加上创造社金字招牌的加持,刚一开业,便吸引了沪上众多文青。据说当年“上海珈琲店”还用了霓虹灯招牌,“领风气之先”。不过,创造社的咖啡太贵,要“大洋二角一杯”,而文艺青年多半囊中羞涩,所以数月后,“上海珈琲店”就门可罗雀了。1929年7月,创造社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全盘招顶”。8月,“招顶”广告又登了一次。此后就没有“上海珈琲店”的消息了。

1928年,创造社大将张资平在北四川路开了一家“文艺咖啡”。据说结局和“上海珈琲店”殊途同归,“文艺咖啡”从开业到停业也只有一年左右。有意思的是,西门书店二楼安装的咖啡座是“火车座”,就是在张资平的“文艺咖啡”倒闭后,转移过去的。学者陈祖恩觉得,西门书店的咖啡馆仅仅半年就关门落锁,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当时两个地段商业价值迥异,北四川路比南市老西门更有咖啡消费氛围。

不再卖咖啡的西门书店,之后又迁址更名为上海旧书店

不再卖咖啡的西门书店,到了1950年代改名群众书店,之后又迁址不远处更名为上海旧书店,直到现在还在经营。

据说,创造社成员开的那些咖啡馆,鲁迅先生都曾去过,那时他在和创造社打笔战,还写下了著名的《革命咖啡店》,我想他不是去“喝咖啡”,应该是去“踢馆”的。(文 / 图  沈琦华)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