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快评 > 正文

马上评|中国的吟诵 世界的歌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邵宁     作者:邵宁     编辑:江妍     2022-10-21 11:48 | |

  这几天,上海有两台演出值得关注。

图说:两台演出的海报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作《山石》,被美国80后作曲家尼科洛·安森创作为一首艺术歌曲。今晚,以中国唐诗为题材创作的艺术歌曲音乐会将上演。实际上,早在一百多年前,唐诗就已频繁出现在外国的艺术歌曲、管弦乐作品甚至轻歌剧中。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有多大?最近还有一条新闻可以佐证。10月12日,意大利女宇航员萨曼莎在国际空间发布了一组太空摄影作品,引用了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名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位意大利女宇航员的中文功底令人惊叹,同时也让人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这一边,是唐诗以七种语言唱响,那一边,是外国名著被以最纯正的“上海声音”演绎。长宁沪剧团根据英国名著《简·爱》改编的沪剧《临湖明月》昨天首演,这台西装旗袍戏既有中国艺术意蕴,又不失西方艺术意味。

图说:沪剧《临湖明月》剧照 长宁沪剧团供图

  “外国戏中国化”也并非新鲜事,根据美国同名电影改编的沪剧《魂断蓝桥》首演于1941年。其他舞台艺术的交流、交融也更为广泛、深厚。1988年,上海举办了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就有昆剧《血手印》(改编自《麦克白》)、越剧《第十二夜》等剧目上演,昆剧《血手印》还曾到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福演出,大获成功。

  今晚的这两台演出,是增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推进文明互鉴的一个缩影,也是很好的范例。五千年没有断流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魂,是我们的文化自信自强的根基,唐诗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为新时代的传承、传播提供了不绝的源泉。期待更多艺术工作者投身其中,创造出更多优秀作品,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也让文明交流互鉴结出新的硕果。(邵宁)


>>>相关阅读:

  那些你没听过的外国艺术歌曲,藏着你不知道的中国唐诗之路

  “临湖明月”映申城,“简·爱”讲起上海话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