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从本乡本土入手,也可以抓出好戏。因其题材有特别的亲和力、接地气,挖掘出来,进行艺术加工,讲好本地故事,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工作。
闵行区继去年出了一台当地革命历史题材的优秀沪剧《飞越七号桥》之后,一鼓作气,再出新作。今年深秋时节,由闵行区委宣传部、马桥镇和上海吕凉戏剧艺术发展中心共同打造的原创红色话剧《严同宇》,在上海城市剧院首演。这又是一部看了让人感动落泪的励志好戏。
马桥老街的一棵500年古银杏树,在全剧中具有独特的象征寓意。它象征着革命事业扎根在广袤的土地上,生生不息,长盛不衰。严同宇就是银杏果长成的参天大树。它平凡又不凡。剧终,金黄色银杏树叶飘落,铺满了舞台一地。诚如宋代诗人葛绍体所写的“满地翻黄银杏叶,忽惊天地告成功”,象征着人们对烈士牺牲的绵绵情思和改天换地的革命成功,寓意深远。
《严同宇》是一幅被打开的马桥革命图卷。被誉为“马桥之子”的严同宇,是马桥镇俞塘村人,自少年起,就树立了一心为国的鸿鹄之志,19岁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10月牺牲,年仅25岁。这出戏以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1941年“皖南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1942年7月,上海爆发全民抗战运动,汪伪特务大肆抓捕中共党员。由于叛徒的出卖,严同宇不幸被捕。面对酷刑和死亡的阴影,严同宇忠贞不屈,临危难而不惧,挽狂澜于既倒,他用信仰和忠诚凝成了生命绝唱。当历史走向澄明后,严同宇血写的青春,显得更加耀眼壮丽。
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创作的话剧,因受原型的局限,难以做很多艺术的虚构。为了进一步写活严同宇烈士的成长和性格,编剧陈慧君和主创团队深入实地走访、调研,对马桥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感性的体验,挖掘出了严同宇烈士许多生动感人、鲜为人知的细节,力求做到精神上契合,气质上神似,构思出一系列感人的故事。剧中又融入了许多马桥元素:严同宇从小生长的马桥老街、沿街富有特色的马桥豆腐干和软糕铺子、庙会上的“手狮舞”、童谣等;特别是当年日军登陆金山卫后,马桥人民奋起抗击惨重牺牲,这些接地气的元素,被巧妙融合在严同宇的成长和革命历程中,不仅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生活场景,也推动了马桥传统文化精神的持续传承,又强化了戏剧冲突。这出戏里写了母子情、兄弟情、战友情、乡邻情,还合理虚构了纯真美好而克制的爱情和母亲探监、大义斥敌的重头戏,严酷的革命斗争和浓郁的亲情乡情友情交织成一台感人至深的红色革命英雄主义大戏。这台戏不仅深深打动了马桥的当地观众,还引起许多青年观众的共鸣,纷纷感慨:同是20来岁的青年,今天,我能为时代做些什么?
《严同宇》的成功离不开演员的表演。主要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饰演严同宇的宝尔古勒,饰演弟弟严澄宇的演员,以及饰演父母亲、女友顾宛林、烈士紀英华,包括马桥豆腐作坊主老乔的演员等,表演都达到了专业水平。对一个临时组建的剧组而言,殊为不易。吕凉戏剧艺术中心十多年来在闵行地区集聚、培养话剧艺术人才硕果累累。演主角的宝尔古勒,高瘦的外形和严同宇接近,体现了充内而形外之美,他把严同宇从一个孝顺懂事、好学聪慧、善良上进的好少年,逐渐成长为信仰坚定、忠于组织、机智勇毅、内热外静、宁死不屈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过程,表演得入木三分。饰演严父的王杰,演技和台词都很专业,演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间小学教员的清高正派和言必称孔孟的气质。
这出戏有名有姓的人物达13人,各色人等的男女老少群众加起来有20多人,满台演员都很敬业。布景、服装、道具、画外音等做到了一丝不苟。语言的文学性也很强。此外,观众进场前,每人都收到用严父一篇蝇头小楷记述儿子牺牲经过的文章所做成的信笺,信封上写有繁体字的“觀衆親啟”四字,很有创意,令人在大幕开启前就肃然起敬。“手狮舞”的场面和舞蹈,也情趣盎然,小“狮子”憨态可掬,独具马桥特色。
这台戏初次与观众见面,就有如此不错的品相,基础很好,但在树立第一主角形象的丰满性、精心打造高潮戏、减头绪等方面,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希望经过多次精准打磨后,能成为一部长演不衰的优秀励志作品。(戴平)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