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快评 > 正文

新民艺评丨上昆全本55出《牡丹亭》为何要让一对杜柳,演足三本——梦影双描画?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方家骏     编辑:陆玮鑫     2022-12-12 15:11 | |


全本(55出)《牡丹亭》首演圆满落幕,青年演员罗晨雪、胡维露的出色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一对生旦,单挑三本,联袂完成三台大戏的戏份,之前似乎还没有过。在佩服前辈老师拔擢少壮之胆识、扶携后生之力度的同时,不由得要为两位青年演员不负众望而叫一声好。

演“全本”,通常是要换角儿的。四本《长生殿》如此,1999年的35出《牡丹亭》亦然——三代同堂,数对生旦,或清新典雅,或温润洒脱,或气韵盎然,各自演绎其中最对自己戏路的重要“折子”,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气场,煞是好看。观众从中领略到艺术家不同的表演范式和艺术造诣,也是一种享受。另一种情况在戏曲表演中也是被认可的,例如《长生殿》演到第三本,该是蔡正仁、张静娴两位前辈饰演帝妃,“蔡皇”将唱功吃重的“闻铃”一折让给黎安来演,把一路建立起的戏剧氛围让给自己的学生来收梢,此举不仅没有给观众造成突兀感,也不违背戏曲表演的美学理念。然而,这一次为何要让一对杜柳,演足三本,一统到底?自有人感到不解,觉得太为难演员了。我以为这一做法的好处,首先是把观演的重心从“关注折子”转移到“领略全本”上来。

客观说,过去演《牡丹亭》多半是着眼于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承——老祖宗经常演乃至传下来的其实也就是那么十来出经典折子戏,经过时光的雕刻、岁月的打磨,从舞台表演层面来看,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观众也是百看不厌。然而,这么演或者那么演,观众关注的只是角儿和表演,已经不大在意情节的铺排和发展了。这一次排演55出《牡丹亭》则立足于文学深度的探索,更注重溯源和发展两者并举,从本质上讲,是从“折子戏串演”的格局中脱身出来,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戏剧形态,从而来展现古典文本中更为广博、更为深刻的人文思想。我以为,一生一旦,对体现“全本”的整体性和贯穿性是有利的,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新戏剧形态”这样一个本心。

演满全本,对青年演员来说,无疑是一次考验,亦是一次很大的挑战。光背诵那些佶屈聱牙的词曲,就不知要下多大功夫。更何况三本连缀,文辞浩瀚如海,想起来都叫人脊背发凉。作为现场观演者,我未曾发现两位年轻主演有过一次忘词或者“吃螺丝”,可见这几个月里磨戏是磨得到家了。对于戏的研摩,昆曲较之其他戏曲剧种更加不易,因为昆曲音律与身段的配合不仅细致,而且繁复,不一词一腔地考究,达不到那种境界,“昆味”也便无从谈起。一曲终了,但凡博得掌声,必是“身”与“腔”配合得严丝合缝,令人欣喜由衷,情不自禁。两位主演在这一点上首先征服了观众,首演现场掌声不绝于耳便是很好的证明。

在当今年轻一代闺门旦中,罗晨雪属佼佼者。得益于上昆这个平台传统戏和新编戏不断更新,几台大戏的磨砺,使她在表演上日渐成熟。她演过少女情怀的陈妙常、温良贤淑的李倩君,亦演过妩媚骄矜的杨贵妃,新近还演了李铁梅——昆剧旦角行当中,演过现代戏的不多,罗晨雪算一个。这些角色体验、经验积累,有助于她形成刚柔并济的表演风格,可塑性强。应该说,从罗晨雪饰演的杜丽娘身上,既看到了老师们的表演风范,也呈现出她个人的艺术气格——“上本”的姿容端丽,“中本”的炽烈而深情,“下本”的从容与坚定,均拿捏得熨帖得体。说“表演有层次”,在罗晨雪身上是实实在在能看到的。尤其是这些年,她在张静娴老师处受益良多,声音的进步很大,找到了把声音“立”起来唱的感觉。戏至高潮,有好的声音、高音有力度,便“冲”得上去,能带动整个戏剧氛围乃至观众的情绪。昆曲不能只重“腔”而不重“声”。这一次,杜丽娘的一些重要折子,之所以让人觉得戏份饱满,表演很到位,和唱的方面没有给人留下太多的遗憾不无关系。

女小生本不是昆曲传统。自打岳美缇老师立身俞门,在俞振飞大师一路教诲熏陶下,昆曲女小生一脉便有了长足发展,散发出独特的艺术光彩。尤其是“巾生”一门,对中国戏曲小生行当的影响是很大的。作为岳美缇先生的嫡传弟子和时下为数不多的昆曲女小生,胡维露在全本《牡丹亭》中的表现令人惊喜。不难看出,无论是声音的清新通透,还是宾白的气韵神采,都颇具其师之风。她身上的“书卷气”是得到了老师的真传,难能可贵。戏曲演人物,重的是人物身份感,把柳梦梅的基调定准了,气韵找对了,无论是“惊梦”的温润清俊,还是“玩真”的意气飞扬,抑或是下本“耽试”“闹宴”“硬拷”所表现出来的憨直桀骜,都能在人物既定框架内找到合适的表演方法,不至于跳脱;传承表演精髓也好,有所创造也罢,都是在人物身份的贯穿线上,不会偏离。我们从胡维露饰演的柳梦梅身上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甚是欣慰。

全本《牡丹亭》把昆四、昆五的年轻一代推到了前排,这是具有战略思考的一着棋,也将是昆曲新一代“接棒人”的全新起点。

非遗讲究“活态传承”,戏曲重的是“口传心授”,相信年轻的昆曲人经过这样一些重大的创排活动,通过自身用心、用情的艺术创造,会积累下新的经验和体悟,这是他们做好未来传承的底气和能量,而这才是最具生命力的“活态传承”。(方家骏)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