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TAG稿件 > 正文

湖南万寿桥“飞阁流丹”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沈琦华     作者:沈琦华     编辑:蔡瑾     2023-02-23 13:36 | |


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的万寿桥,原名画桥,位于湖南溆浦县黄茅园乡万寿桥,是明清时代风雨桥的典型代表作。

图说:万寿桥 来源:网络

万寿桥东西走向,桥长72米,宽4米,高45米,桥廊二十四间,石拱木廊重檐风雨桥。桥亭为小青瓦硬山顶,两端建歇山顶龙脊门坊,枋檐下施为如意斗拱;桥亭中部置高约4米的重檐六角攒尖顶的塔阁,塔阁上书“飞阁流丹”四个苍劲大字,阁内藻井上有山水、花卉、鸟兽等彩绘,内供“杨泗将军”神像,其造型别致,硫朗雄伟。整座桥梁为隼铆结构,横梁之间由隼铆相互连接,自成一体,牢不可分。此座石桥立于江河之上,共有6个石墩,石墩之上四层横木纵横相叠,成井字状堆积,形同鸦雀垒窝,又习称鸦雀窝,每根井木均匀受力,向上承载着整座桥身的重量。鸦雀窝之上九根合抱粗的大树做为桥梁,每排九根,并列相排,两端隼铆相连,桥梁稳如磐石。万寿桥中间竖着24对廊柱,廊柱与廊柱之间有长条木坊,可供路人歇息乘坐。万寿桥不仅是湾潭、万寿两岸人民横跨江河的工具,同时也是乡民夏天纳凉的谈天之地。

万寿桥桥端的石碑铭记录了大桥修建复修的历史。碑文记载,大桥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清乾隆八年(1743年)二修、嘉庆三年(1798年)三修、道光十四年(1834年)四修。清咸丰八年(1858)夏,大水将桥全部冲走,仅存石礅,并即第五次复修。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六修,1990年七修,2006年八修。几百年苍桑岁月,大桥风彩依旧。

新民晚报记者 沈琦华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