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临港高校学子同上一堂“大思政”课,沪剧电影《敦煌女儿》主创走进校园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孙佳音     作者:孙佳音     编辑:沈毓烨     2023-03-21 10:41 | |

“今天,我们在这里同上一堂关于‘莫高精神’的‘大思政课’!”昨天,上海海洋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座无虚席,电影《敦煌女儿》的主创人员走进校园,为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建桥学院和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同学们带来一场有料有趣的思政课,年轻的大学生在沉浸的观影中理解、触动。

这堂“大思政课”非常特别,主讲的两位老师正是电影《敦煌女儿》的导演滕俊杰和主演茅善玉。课程伊始,500位师生一起观看了这部正在热映的沪剧电影。该片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为原型,真实还原了她在敦煌进行考古、学术研究和文物保护事业的50多年的风雨历程,讲述了以樊锦诗为代表的一代代敦煌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同时也展现了莫高窟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她心中的答案,一直都是敦煌!”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学子观影后感慨道,“敦煌早已融入她的生命,一朝誓言,用一生守护,在人生的重大抉择面前,樊锦诗一次又一次坚定地选择了敦煌,这令我非常感动!” 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王宏舟则说:“坚韧奉献润泽敦煌大漠,向世界播散中华文化种子,《敦煌女儿》既是电影佳作,也是思政好课。”

“滕老师、茅老师,我是上海囡囡,小时候就常常跟着奶奶看沪剧。你们在拍摄《敦煌女儿》的过程中,最有劲的地方是什么呢?”课程结束后,上海海洋大学爱恩学院的学生章悦莹围着主创老师,用沪语提问。“大银幕表现了沪剧现实主义的风格,用电影和沪剧双向奔赴的自洽融合,以时空美学、360°运镜逻辑和细微刻画为着力点,真实表现了樊锦诗先生一生不变的信念理想,扎实深厚的知识学养,坚毅前瞻的举措格局,谦逊细腻的为人之道。”滕俊杰是在跟师生们介绍电影的创作理念,也是通过一件件幕后故事,向大家阐述他们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电影,“拍摄时,碰到风沙是家常便饭。但我们深信:自找苦吃,方能屹立;吃得苦中苦,方能万物生。我们摄制组和演员团队深入戈壁沙漠、三危山、九层楼、石窟等地进行拍摄,就是力求真实展现莫高窟之美和几代敦煌人历经千辛万苦保护敦煌文化的初心和历程。”(新民晚报记者 孙佳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