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纪实 | 朱良玉:银幕内外的父亲陈望道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朱良玉     编辑:王瑜明     2023-03-24 15:27 | |

随着影片的展开,看到那些熟悉的情节,我仿佛跨越百年与父母见面了。

3月23日,电影《望道》在复旦大学举行首映式。随着影片的展开,看到那些熟悉的情节,我仿佛跨越百年与父母见面了,时而激动、时而紧张、时而焦虑,情绪一下子难以平静。看到父亲为了筹建新闻馆,半年多劳累过度晕倒在地,发烧、满口牙齿脱落,我不由得泪流满面。点点滴滴的回忆顷刻都涌现眼前,这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分。

集结金牌战队

父亲就是这样一个执着而又倔强的人,追求理想,始终不渝。在那个年代他对一切封建习惯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他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奴颜媚骨。尽管当时他周围常有人改变方向,有人跌宕起伏,可他始终内心坚定,朝着自己的信仰一直向前,绝不回头。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望道》落下帷幕,我仍然沉浸在无限的思念和遐想中难以自拔。

感谢上影集团敬献的电影《望道》。为了这部电影,上影集团集结了一支电影业界“金牌战队”,编剧之一贺子壮和导演侯咏两位老师的敬业精神,领衔主演刘烨、胡军、文咏珊、王锵和特别出演吴晓亮、奚美娟的精湛表演,才有了今天的电影《望道》。片中的演员们仿佛穿越时空,把自己融进了一百多年前那个风雨飘摇、贫穷落后、民不聊生、苦难深重的时代。编剧贺老师说得太好了,他们以真实、鲜活、具有思想穿透力和情绪感染力的艺术形象,打动观众进入观众内心,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导演侯咏老师则说:如果没有对那个时代人物气质的感知,那在创作中很难找到与他们之间的支撑点。剧组人员查证、挖掘无数史料,使得演员浸淫在那个时代的氛围里吸取时代养分,由此形成人物的思想脉络、性格逻辑。

1974年我们与父亲在复旦九宿舍51号门前合影

在创作前期,剧组主创人员曾先后三次与复旦大学宣传部领导、望道先生的家属和学生一起讨论。记得有一个细节想写望道先生在翻译中苦思冥想,为了清醒头脑把一盆冷水从头浇下,我觉得不妥,农村山里三四月份气候还比较寒冷,当时家里都是泥地,又没下水管道。而现在改成外出打一套武当拳,这样的处理真是符合实情,因为望道先生小时候不仅功课好、体育也很好。因为当时读私塾,他每天晚上和课余的时候,还要练武术,练了十多年,记得父亲曾说:学了十年武术一对一没问题,如果手中有一根长棍,一对二也不在话下。长大后他身手敏捷,纵身一跃,毫不费力能跳过一张桌子。这样的处理真实、合情合理。

关于“一师风潮”

“一师风潮”的起因影片中也有交代。1919年夏天,望道先生回国途经杭州,时任浙江一师校长经亨颐得知消息后,亲自到陈望道下榻旅馆邀请他来一师任教,真可以说是三顾茅庐。

父亲与学生在新闻馆

1919年秋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已经冲击到了浙江,望道先生曾回忆说,“五四”当年,思想文化的斗争场所主要有两个:一是学校,学校的学生组织、行政组织和中国语文课;另一个便是刊物。在进行中国语文课的改革过程中,陈望道、夏丏尊、刘大白、李次九四位国文教员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如:提倡新文学、白话文,传授注音字母、出版国语丛书,反对旧文学、文言文。望道先生说:大部分同学都觉得白话文比文言文好,可班上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却以文言文的体裁大骂白话文,我在修改他的作文时,对许多文理不通的地方都打了红xx记号,并且写了批语:“写文言文也该写通顺一些,理路不通,无从改起,重新做好再改”,这个学生一看本子全是红xx,他火了,一把抓住我的领口,叫我去见教务长。事情发生后,学校要开除这学生,学生哭到望道先生处道歉,父亲原谅并教育了他,以后这个学生也提倡白话文了。

军警进驻浙江第一师范

当年思想文化改革另一个方面是刊物,在一师刊物中,以《浙江第一师范校友会十日刊》和《浙江新潮》的影响最大,望道先生对学生施存统、宣中华、俞秀松等学生办刊物给予了极大支持,《浙江新潮》思想清新、言论犀利而受到全国知识界的重视;而《浙江第一师范校友会十日刊》是望道先生与施存统一起创办的,被誉为“五四”时期“浙江的一颗明星”。在望道先生指导下,施存统在《浙江新潮》上发表了反封建《非孝》一文,反动军阀当局斥为大逆不道,责令校长开除作者,对陈望道等四位语文教员撤职查办,校长没予理睬,教育厅下令撤换校长,并且派出大批军警进驻学校,引发了震惊全国的“一师风潮”。望道先生用身体挡着学生,叫大家别哭,老师与你们在一起。影片中描写的与军警对峙、斗争激烈场面,让大家身临其境,父亲确实经历其事。

展现真实爱情

影片中描写望道先生与蔡慕晖的爱情也是真实的。蔡慕晖1901年出生在浙江东阳蔡宅,号葵,名希真,是复旦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她1926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1927年成为上海大学和中华艺术大学的英语老师,1935年赴美国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哲学硕士。回国后任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世界女青年会理事。著译有《新道德标准之建立》《独幕剧ABC》《世界文化史》《强者的力》《艺术的起源》等。她被称为民国时期浙江东阳的第一女硕士。

1933年望道先生与蔡慕晖合影

他俩从1920年到1927年,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爱到相守,1930年成为伉俪。按照当地的风俗,男方到女方家里举行婚礼有“入赘”之嫌,他俩自由恋爱,不受当时封建礼教旧俗的束缚,在东阳蔡宅的“乐顺堂”,举行了一场简单、文明而又浪漫的婚礼。他们不放鞭炮、不举办宴席,乐顺堂上方悬挂着孙中山的遗像,长桌上放了一对红蜡烛、鲜花和两张彩色结婚证、一架风琴,一群孩子唱着“春天里的快乐”,全程不到一小时婚礼就结束了。他俩志同道合,婚后夫妻恩爱、感情笃厚,望道先生在家时通常呼唤妻子昵称“慕”,在外面场合才称呼“蔡先生”。他俩聚少离多,相互牵挂,1944年因为好久没收到望道先生的来信,蔡慕晖实在放心不下也去了重庆北碚,方知为了筹建新闻馆,望道先生长达半年冒着严寒、顶着酷暑到处募捐,新闻馆建成了,可他大病了一场,满口的牙齿全部掉了。从此他俩结束了长期分居,1946年跟随复旦一起回到上海。

1950年蔡慕晖任上海震旦大学外语系代系主任,1952年因高校院系调整,从震旦大学调入复旦大学外语系任教。1962年她因患脑瘤在上海华山医院手术,1963年趁着假期,望道先生陪同她一起去了青岛休养,其间发现妻子非常喜欢紫薇树,返回时就购买了好多紫薇的小树苗,分别种植在校园、去学校的国年路两旁和国福路51号园内。

1952年父亲(前排右二)与新闻系教师合影

1964年蔡慕晖不幸去世,当时把她的骨灰安葬在上海的鲤鱼山庄陵园。“文化大革命”时期,墓地建筑被砸烂,陵园领导通知望道先生,希望早作处理。在父亲的嘱咐下,我的丈夫陈振新老师去陵园捧回了母亲骨灰盒,安放在父亲寝室隔壁的书架上方,一放近十年。陈振新老师与我有个不成文的约定,不管谁先下班都会去父亲寝室里坐坐,讲些学校或者家里的事。1975年某日我先下班,照惯例来到父亲的身边,只见他神情哀伤难受,我急忙问:您哪里不舒服吗?摸摸他额头不像感冒的样子,他摇了摇手,指着对面墙上妻子的遗像。我知道望道先生又在想念妻子了。过了一会儿,他哽咽地说:我与她分开太久了……骨灰盒放在家里快十年了,应该入土为安哦。我点点头,轻声问道:您觉得安放在哪里为好?他停了一下说:让她与她的父母在一起吧!于是1975年5月,我与蔡希宁舅舅捧着骨灰盒,一起去了浙江东阳虎鹿镇蔡宅,将骨灰安葬在蔡家先祖墓地的附近。

寻求甘甜真理

说远了,回到电影。经过“一师风潮”的洗礼,锻炼和造就了一大批人,陈望道就是其中一员。望道先生事后认识到在一师的改革,“实际上只是宣传文学革命,至于社会改革问题,只是涉及一些而已”。就这样,当局已把它视为洪水猛兽,这使得他“认识到不进行制度的根本改革,一切改良实施都是劳而无益的”,并且说“我也就在这次事件的锻炼和启发之下,在事件结束之后,回到我的故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去,进修马克思主义,并且试译《共产党宣言》”。

可以说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也就是他进修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自此以后他信仰马克思主义终身未变。历史最终选择他首译《共产党宣言》不是偶然的:第一他在日本就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入了解;第二至少精通德、英、日三门外语中一门;第三有较高的汉语功底。其实这三个条件陈独秀、李汉俊等都具备,主要原因还是震惊全国的“一师风潮”,陈望道被称为浙江“一师风潮”中四大金刚之首,为当时的中国知识界所瞩目。望道先生先后在报刊上刊出《扰乱与进化》(1919.3)、《我之新旧战争观》(1919.5)《改造社会的两种方法》(1920.1),翻译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920.1)等文章。所以邵力子推荐了陈望道而不是别人来进行翻译。望道先生在翻译时没有任何译本可以参考,仅有的是一本日文字典和一本英文字典。夜以继日地翻译,较为正确地表达了原著的含义。作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人,从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里,随处可见一些精彩语句,如“宗教的热忱、狭义的血性、儿女的深情,早已在利害计较的冰水中淹死了”,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共产党宣言》的首译出版,在宣传马克思主义起到先驱性的作用,鼓舞激励成千上万的革命者,可以说,《共产党宣言》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为党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那时的社会各种思潮泛滥,除了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什么主义都有,不知哪个主义能够救中国,陈望道等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充满着理想和激情,不惧艰难、苦苦求索,拿自己全部的人生去践行自己的信仰,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一百年前的90后、00后广大有志青年所做的一切让我们逐渐懂得:他们探索要走的道路是多么艰辛,身处历史大变动的年代,周围的环境变化得那么快,许多陌生而复杂的问题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要他们抉择,留给个人思考的时间又不多,要尽快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实在不是容易的事。今天看来十分明白的道理,先驱们却常常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弄清楚。这种感受是如今年轻人无法体会的。贺子壮老师说得对:电影《望道》不是陈望道个人的传记片,通过影片里一大群有志爱国青年激励当今广大的90后、00后,希望当今广大青年树立起为党和国家强盛的理想和坚定不移的信仰,青年强,则国家强!

真理的味道是甘甜的,但寻求真理和运用真理的过程却是艰辛的,不会一帆风顺,不仅争取解放革命斗争千辛万苦,而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也充满复杂的挑战和各种各样的困难。希望影片给我们留下更多的启示和教育,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坚持我们的信仰,不畏艰难,践行初心使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作为先贤的后代,我们更要赓续红色基因,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作者朱良玉为陈望道先生的儿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