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收获》杂志刊载了中篇小说《人生》,引起了轰动。作者路遥在小说的最后一章留下了这样的标注,“并非结局”。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在经历了痛苦与选择之后,回到故乡的高加林会过怎样的一生?41年之后,观众从正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人生之路》中找到了答案。
“本剧部分取材于路遥中篇小说《人生》”,电视剧《人生之路》开场即如此标注。自开播以来,该剧与小说文本相互映射,如镜像一般地对人物故事进行补充,并依据人物性格创造延展,用一波三折的故事抒写人生志、家国事、年代情,以浓厚的时代气息“穿透”性刻画人性,谱写出一部在时代浪潮中涌动的“青春之歌”。该剧播出后,如一股洪流汪洋恣肆、拍岸有声,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
小说电视剧跨媒介“对话”
电视剧《人生之路》围绕“人生抉择”这个内核,真实刻画了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高双星、马栓等平凡个体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面临人生的挫折、磨难、机遇和考验,他们在妥协与抵抗、接受与突围之间不断折返,最终实现个体的成长,也全景展现改革开放后中国青年全力改变命运、创造新生活的奋斗历程。
这样的改编并不是简单地从文学到电视剧的形式转换,而是一次互文“对话”。既是与已经成为历史的原作的互文“对话”,也是与正在发展的现实的互文“对话”,既是与原作者的“对话”,也是与未来电视剧观众的互文“对话”。它撑开了年代剧的表意空间,其中既有朴素真挚的怀念,也有时代浪潮的回响。
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当下推出《人生之路》这样的电视剧,除了拓宽小说的时代价值之外,还具有与现实互文的深刻意义。正如导演阎建刚在谈到创作初衷时所说的,“如果说当年高加林的故事之所以影响中国,源自作家极其真实、诚实地直面了青春课题,深受他小说影响的那代人有许多而今已成了国家栋梁,这些人的血液里都有路遥《人生》的文化基因;那么40年后我们再度求解人生之路,则因为对青春话题的探讨是个永恒热点,每个人的青春或多或少决定着一个民族、国家的明天,我们需要与今天的年轻人建立起新的关于青春、挫折、奋斗的共鸣。”
《人生之路》续写奋斗内核
“当片头《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音乐声响起,当看到奔流不息的黄河水穿过苍茫的黄土高原,那个熟悉的、充满了青春激情、充满了黄土味也充满了自由气息的八十年代,仿佛在我心头活了过来。”这是观众观看该剧之后的评论。
作家陈忠实曾说,《人生》写出了大家心灵中最焦灼的那部分。电视剧《人生之路》则续写了这种焦灼。生活在交叉地带,剧中的主要角色在时间的凝定与突显中都经受了剧烈的精神阵痛。比如高加林,他是思想上的“城市人”,又是身份上的“农村人”,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身份认同成了他心里最大的矛盾,也造就了他自卑与傲娇、自信与屈辱交织的矛盾心理。他有年轻人的理想和热血,也有年轻人的迷茫和急躁,这份复杂性增添了他的真实感。在剧中,虽然他经历高考失败、乡村教师被辞退、县城通讯员被开除等一连串重击,然而回归乡土重新变成农民后,他的个人理想并未止步,而是依靠一支笔到上海打拼,在世事洗练中实现了成长。
不光是男主角高加林,剧中其他人物也在成长视域不断探索。马栓连续三年高考落榜,但他最终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成为烧窑村的“土专家”;黄亚萍因父亲患病错过高考,却成为县里人人称赞的播音员,还不忘时刻练习自己的舞蹈技能;“陕北潮男”张克南当上了门市部主任……作家路遥曾经反复思考一个命题,“当历史要求我们拔腿走向新生活的彼岸时,我们对生活过的老土地是珍惜地告别,还是无情地斩断?”电视剧《人生之路》用似乎想要告诉我们,要对青春叩问,要对理想敬畏,要对岁月缅怀,还要不忘成长。(新民晚报记者 孙佳音)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