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正文

夜读 | 吴中杰:语言的时代感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吴中杰     编辑:沈琦华     2023-11-13 20:25 | |

  我很少看电视剧,偶一观之,却对其中某些用语发生疑问,觉得可以提出来讨论。不是用语本身不通,而是用得不恰当,有些时代错位。比如,在民国年代的人物口中,会出现“我得到消息后,会在第一时间告诉你”之类的话语,听起来很感别扭。在我的记忆里,“第一时间”这种用语,是到上个世纪末才开始流行起来的。这之前,以我之孤陋寡闻,还没有听到过。这就涉及文学语言的时代感问题。

  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工具,无论是语音、语法或词汇,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其中尤以词汇变化最快。这就给写历史题材的作家带来难题。完全用你所表现的该时代语言来写吧,如果时代隔得远些,不但一般作家不具备深厚的古汉语知识,无法下笔,即使能写出来,观众也无法听得懂。完全用现代的流行语言来写吧,观众能听懂了,但又太不像该时代的人物所说。当然,也有在历史小说中用现代语言,甚至用洋话的,如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写夏禹理水时,飞车上的人大说其洋语:“古貌林!”“好杜有杜!”“古鲁几哩!”“O.K!”但这是讽刺作品,作者有意为之;而且,飞车上原是些洋人,本当说洋话,所以该另当别论。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鲁迅在1934年2月11日复青年作家姚克的一封信。当时姚克想写秦代的历史题材作品,但不熟悉历史原貌,不知如何写,遂写信求教于鲁迅,鲁迅回信道:“关于秦代的典章文物,我也茫无所知,耳目所及,也未知有专门的学者,倘查书,则夏曾佑之《中国古代史》(商务印书馆出版,价三元)最简明。生活状态,则我以为不如看汉代石刻中之《武梁祠画像》,此像《金石粹编》及《金石索》中皆有复刻,较看拓本为便,汉时习俗,实与秦无大异,循览之后,颇能得其仿佛也。至于别的种种,只好以意为之,如必俟一切研究清楚,然后下笔,在事实上是难以做到的。”这里谈的虽不是文学作品的语言问题,而是写作历史题材作品的全面准备工作,但道理是相通的。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通融的做法,很务实,“得其仿佛”一语,说得极好,值得今日写历史题材作品的作者参考。(吴中杰)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