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正文

滴水潮生|因尖端产业汇聚而生的“临港智造”正成为申城新名片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李一能     作者:李一能     编辑:张家愉     2024-08-17 14:35 | |

  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特斯拉Model Y7月销量达36299辆,同比增长53.6%,今年连续第7个月成为全国乘用车销量第一。同时,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交付量也有所提高,7月交付量达到74117辆,临港新片区汽车工业也再次迎来增长态势。这一成绩单,是临港新片区通过五年的砥砺奋进,以创新为引擎,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一个缩影。

图说:临港特斯拉超级工厂。新民晚报记者陈梦泽摄(下同)

  重点布局产业强势崛起

  当一堆毫不起眼的沙子被运到临港,会经历怎样的蜕变之路?首先它们会来到新昇或天岳,经过拉晶切磨抛,变为大硅片或SiC衬底。再来到中芯国际或积塔,利用中微的刻蚀设备、拓荆的薄膜沉积设备、芯源微的涂胶显影设备、华海清科的CMP设备、盛美的热处理设备加工成晶圆。最后通过超微精测的电子束检测设备检测合格后,经ASMPT的后道封测设备,封装成一颗颗芯片。

  集成电路作为临港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已集聚集成电路相关企业260余家,已签约项目总投资近300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超1200亿元。产业链覆盖芯片设计、制造、装备、材料、封测、核心零部件等关键环节,而这仅是临港新片区宏大产业版图中的一部分。

  聚焦前沿产业,5年来临港新片区已形成了“4+2+2”的前沿产业体系。“4”是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确定临港重点发展的产业,希望临港为这四大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自立自强作出贡献。第一个“2”是指临港的传统优势产业智能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第二个“2”是临港布局未来发展的产业新能源、新材料。

  在人工智能领域,截至2023年底,相关企业超200家,产业规模达272.8亿元,力争到2025年,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吸引各类人才3万人;在生物医药领域,相关企业累计超180家,涵盖了医疗器械、医药、医疗服务各细分领域;在民用航空领域,临港已集聚民用航空领域企业40余家,产值规模达127亿元。构建以大飞机园商飞整机制造为核心,民用航空发动机制造基地、民用航空机载系统配套基地为支撑的“一园两基地”产业发展格局。

图说:数千量国产汽车停靠在南港码头,准备运往世界各地。

  传统优势产业稳步发展

  自临港新片区设立以来,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做大整车规模,积极谋划汽车电子、汽车软件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战略布局。2023年临港新片区汽车工业总产值达2879.5亿元,产值五年翻三番,占上海市比重超37%。2023年临港新片区整车产量达124万辆,其中,特斯拉超级工厂全年产量95万辆,含出口34.4万辆,上汽临港基地整车产量29万辆。

  截至目前,临港新片区已集聚汽车相关企业约160家,构建了集制造、研发、检测为一体的汽车电子产业生态圈,涵盖车规级芯片、汽车软件、车身电子、底盘电子、动力电子、智驾电子、座舱电子等。

  在高端制造领域,临港新片区已基本形成了包括航空、航天、汽车、海洋、能源“ 空天陆海能”的动力产业体系,涵盖工程机械、新能源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和船舶装备、专用设备、通用设备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目前已集聚了60多家企业,是继新能源汽车之后,新片区第二个产值规模过千亿的产业。

  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临港新片区高端制造业同样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由中国重燃承担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在临港新片区总装下线,突破了我国在重型燃气轮机领域长期滞后的局面;位于临港的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累计已成功发射卫星超过100颗,正在打造卫星智造的完整产业链;清华清申科技中轨道卫星也落地临港。

图说:在建中的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

  未来新兴产业蓄势而发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储能产业是关键。面向未来,临港新片区以特斯拉、思格新能源等系统集成企业为龙头引领,聚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20余家,涵盖示范应用、储能系统、关键设备、电芯材料等。氢能产业: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为主导,已集聚了近30家核心零部件企业落地,覆盖制、储、加、用各个环节。到2025年,预计储能产业规模将突破500亿元,建成世界级的储能产业集群和氢能产业创新策源地。

  新材料是支撑临港“硬核”产业高质量发展、突破国际封锁的重要保障。目前临港新片区已集聚新材料相关企业80多家,在集成电路材料、智能汽车材料、民用航空材料和氢能材料等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到2025年,预计产业规模突破150亿元,将成为国内一流的新材料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高地。

  聚焦重点、稳固优势、布局未来,这就是临港的产业发展之路。自新片区设立以来,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6%,累计签约前沿科技产业重点项目超570个,涉及投资额超6200亿元。专精特新企业从新片区成立之初的26家增长到如今的473家,高新技术企业从新片区成立之初的254家增长到如今的1493家,科技创新型平台达到19家。因尖端产业汇聚而生的“临港智造”,正成为上海一张亮眼的名片,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新民晚报记者 李一能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