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评论 > 正文

新民随笔|慎“罚”家长陪读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曹刚     编辑:黄佳琪     2024-10-28 15:35 | |

曹刚/文

一名初中生,因课堂纪律问题,被老师多次批评并要求:请家长到校,在教室陪读一天。学校的本意是让家长更直接参与课堂教育,观察孩子表现,体会教师苦衷。此外,家长坐进教室,对学生也有一定约束力,让他们更守规矩。如此陪读,或可治标,恐难治本。

一方面,转移矛盾,不利于家校沟通。把孩子的纪律问题转移到父母身上,隐含“家长要为孩子所有行为买单”的逻辑。教育本是学校与家庭的共同责任,简单“转移”可能会让家校之间产生新矛盾,结果事与愿违,更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家长请假一天,既影响工作,又影响心情,也容易导致家校更难沟通。

图片来源:东方IC(图文无关)

另一方面,头痛医头,不利于解决问题。请家长陪读,或许能让孩子立刻安静下来,但通常只是表象。要么家长一走,故态复萌;要么孩子对家长监督产生依赖,削弱了自我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不针对学生心理、情感和行为习惯,深入分析并干预,就无法真正培养自律能力,只是“头痛医头”。

无奈之举背后,也反映了学校管理的无力感。教师面对所谓“问题学生”,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只好寻求外部力量,即家长的帮助。将部分责任“外包”,没有真正解决教学管理中的根本问题,反而激化家校矛盾。

如此陪读,还折射出当前学校教育在某些方面的缺失。比如,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学生课堂表现不佳,可能源自家庭问题、学习压力或人际关系等困扰。仅靠外部惩罚或家长陪读来施压,忽略了深层次原因。又如,教学呈现方式不够丰富。在相对陈旧、枯燥的课堂上,学生往往缺乏足够动力和参与感,容易走神。

教育子女,家长责无旁贷,应当与学校密切沟通,积极参与家校合作,双方共同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携手制定教育计划,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某些看似立竿见影实则浮于表面的管理手段,慎用。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