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特稿 > 正文

行走人民之城① | 搬到马路对面 从长吁短叹到携妻安居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李一能 孙云 曹博文     作者:李一能 孙云 曹博文     编辑:张家愉     2024-11-02 15:00 | |


第6站

淡水路325号

慧享福·福荟颐养院

92岁居民钱炳根:

开始我是不想来的,但现在不这么想了。

图说:钱老伯夫妇在养老院里过得十分惬意。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 摄

“我的窠没了,窠没了……”几个月前,92岁的钱炳根老伯刚住进养老院时,成天长吁短叹,觉得自己“背井离乡”。其实他家就在养老院对面,从房间窗口还能看到自家阳台,但老观念让他对住养老院非常抵触。如今,他已完全适应养老院的生活,是什么让他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在淮海中路周边的养老机构中,位于淡水路的慧享福·福荟颐养院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在1楼嵌入了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按照黄浦区“五边形”养老服务体系,这里1楼是社区食堂、日托中心、中医理疗、文养中心、健康小屋、便民驿站、红色走廊等功能区,2至5楼开设养老院,共有113张养老床位,可满足不同长者的普惠性住养需求。

当记者来到3楼时,钱炳根和杨缙琪这对九旬老夫妻正在公共休息空间聊天。去年,身体一向健朗的钱炳根生了一场大病,险些没能从手术台下来。出院后,他有着较高的康复护理需求,同为92岁的妻子有心无力,于是,子女们就在家对面新开的这家养老院帮他办理了入住手续。

“开始我是不想来的,觉得养老院肯定没有自己家好,但现在不这么想了。”钱炳根说,入住后他才发现自己对养老机构的认知已经过时了,这里团队之专业、设施之完备、理念之先进,远超他的想象。很快,钱炳根就开始习惯了养老院的生活,在精心照护下,人都胖了一圈,身体也康复了。没多久,他还把妻子接来同住一间夫妻房。一切都让他们感到安心。

平日里,钱炳根在房间里画画,和妻子聊天,子女们几乎每天都会来看望。如果想起来要去家里取些东西,他就和养老院报备一下,过条马路就能到家。得益于上海嵌入式养老服务的发展,钱炳根夫妇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的机构养老服务。夫妻恩爱、子女孝顺、老有所养、健康长寿,对于钱炳根而言,这就是最完美的晚年生活。

继续向东,很快就来到淮海东路的终点——人民路。如同这一路名,建设人民城市的目标,始终是为了人民群众更美好的生活。走过的6.6公里淮海路不算长,但足够精彩、足够温暖。百年淮海路,于无声处见证着养老事业的蓬勃发展和老人们的幸福晚年。

新民晚报记者 李一能 孙云 曹博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