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东方IC
方翔/文
尽管“保健品非药品,不能包治百病”的观念已广为传播,但不少老年人仍频频陷入保健品诈骗的“泥潭”。近日,上海多位市民反映,家中老人被一家打着“国药药材”旗号的保健品店深深吸引,其通过“打卡”活动,以线上红包为诱饵,让不少老人不惜花费巨资购买其宣称具有多种健康功效的保健品。
老年人之所以容易成为保健品诈骗的猎物,与其身心特点紧密相关: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老年人对健康问题尤为敏感,极易被夸大疗效的保健品所诱惑;另一方面,他们在信息获取和辨别能力上相对薄弱,难以识破新型诈骗手段,如本次涉及的“辅酶Q10”保健品,就因其宣称的神奇功效而吸引了众多老人。
保健品诈骗手法虽然千变万化,但是其核心策略始终围绕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而展开。不少营销人员以“关怀”为幌子,通过嘘寒问暖、赠送小礼品甚至升级为线上红包等手段,逐步获得老年人的信任。一旦信任关系建立,他们便巧妙地将话题引向健康领域,夸大保健品疗效,甚至虚构治疗案例,诱导老年人高价购买。
为有效防范此类新型欺骗行为,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护体系。特别是对于新出现的“洗脑”招数,如进群送“红包”,社区应定期走访、加强宣传教育,及时发现并干预。同时,媒体应发挥监督作用,邀请专家进行科普,如本次媒体邀请内分泌专家解读“辅酶Q 10”的真实作用,揭示保健品中含量甚微、效果有限的真相,提高老年人的辨别能力。
此外,家庭成员的关爱与陪伴至关重要。家庭成员应多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和情感需求,给予足够的关爱和陪伴,以减少老年人对保健品销售人员的情感依赖,从而降低被骗风险,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晚年生活环境。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