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为一个人逛一座城 > 正文

为一个人 逛一座城 | 杨贤江在明德里完成《新教育大纲》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沈琦华     作者:沈琦华     编辑:蔡瑾     2021-04-15 12:39 | |

  杨贤江,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理论家。杨贤江的主要教育专著有《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是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育著作。杨贤江曾寓居于延安中路545弄(原福煦路)明德里52号。

210413_p14.jpg

图说:明德里 新民晚报记者 金晶 摄

负责编辑《学生杂志》

  1895年4月11日,杨贤江出身于浙江慈溪的一个裁缝世家,是家中长子。他8岁入私塾,17岁考取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7年,杨贤江作为优秀毕业生,经校长经亨颐推荐,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作兼修学业。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杨贤江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关注政治和青年学生问题,立志教育救国。

  1922年5月,在商务印书馆负责编辑《学生杂志》的杨贤江,在沈雁冰(笔名茅盾)和董亦湘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商务印书馆是最早建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的地方之一,沈雁冰1921年初参加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是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也是商务印书馆的第一位党员。到1923年时,上海的党组织分为四个组:上海大学、商务印书馆、西门和虹口。在商务印书馆这一组中,除沈雁冰、杨贤江外,还有董亦湘、徐梅坤等13位共产党员。1921年至1927年,商务印书馆内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近200名。

  当时,中国有两本杂志对青年的影响很大,一本是恽代英主编的《中国青年》,一本就是杨贤江编辑的《学生杂志》。在杨贤江的带领下,《学生杂志》在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方面均达到很高水平,他因此被称作中国青年一代的良师益友。

长眠于龙华烈士陵园

  1927年10月初,中共中央为保存革命力量,派杨贤江去日本旅居避难。1929年5月,杨贤江回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住在明德里52号。

  当时,杨贤江一面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参与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一面从事教育科学方面的研究,翻译教育、妇女等领域的文章。针对国民党当局的教育现状,他编写了《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等著作。在《新教育大纲》的序言中,杨贤江写道:“我这本教育书,特别是拿有志于教育战线的青年志士为目标,要向他们解释教育的本质,说明教育的作用,并辟除对教育的迷信,纠正对教育的误解。”

  1931年7月,杨贤江病倒。由于当时中国的医疗条件有限,党组织想方设法送他去日本治疗。当年8月9日,因医治无效,杨贤江在日本逝世。后来,杨贤江的骨灰被运回上海,先是安葬在永安公墓,如今长眠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新民晚报记者 沈琦华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