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昭号沐园,四川巴县人,中国近代著名的古钱币收藏家,曾获“巴蜀罗”的美誉。安福路7号是罗伯昭先生的旧居。
图说:安福路7号 新民晚报记者 金晶 摄
弃商隐居痴迷泉币
罗伯昭1899年出生在重庆,14岁时到上海读书,先入民立中学,后考进上海圣约翰大学商科。1921年毕业后,他返回重庆做桐油生意,数年后成为富商。
1939年,罗伯昭一家辗转抵沪,次年春购入安福路7号独幢花园洋房定居。当时,上海已成为孤岛,工商凋敝,难民云集,罗伯昭虽有雄厚资金,但不愿发国难财。他弃商隐居,以收集、研究古钱币为乐。其实,罗伯昭早年在四川就收购了好几位古钱币收藏大家的全部珍藏,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古钱币收藏第一人,被誉为“巴蜀罗”。
携家人迁居上海后,罗伯昭联络古钱币收藏界人士,于1940年会同丁福保、蒋伯埙等发起成立“中国泉币学社”。学社由年岁最长、德高望重的丁福保任社长,罗伯昭为副社长,并负责学社刊物《泉币》杂志的总编辑事宜。《泉币》杂志从1940年7月开始,到1945年9月抗战胜利时停刊,共出32期。当时,《泉币》杂志的出版费用主要由罗伯昭承担,他还将安福路7号的家作为“中国泉币学社”的活动场所,经常安排聚会。
一生所藏捐给国家
当时,安福路7号二楼的罗伯昭书房极为气派,书房里有二十四史和很多线装书。每当罗伯昭收集到前所未有的古钱币品种,他都要翻阅古籍考证,若在书中查不清楚,他便会找专家学者虚心求教,直至研究透彻为止。《沐园四十泉拓》一书是罗伯昭1939年庆贺自己四十岁生日时,遴选自藏四十珍品集拓而成。在书中,罗伯昭对所收录的钱币,或辍以绝句,或加以考证,展现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历史卓见。
1957年,罗伯昭将珍藏的“新币十一铢”等15247枚钱币捐给了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1962年,他又将珍藏的另一批钱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此后,罗伯昭看到古钱商手中有一枚“庄泉四十”,正是上海博物馆缺品,他不惜高价买进,无偿捐献给上海博物馆。罗伯昭捐献的钱币大多举世罕见,属大珍品、大名誉品,对于研究中国钱币铸造与流通具有重大历史价值。
1976年,罗伯昭去世。1979年,罗家四个子女商量后决定将父亲收藏的钱币全部捐献给国家。
新民晚报记者 沈琦华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