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话题 > 正文

新力量丨传奇的今天,似锦的未来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关尹     作者:关尹     编辑:沈毓烨     2022-02-21 10:43 | |

9金4银2铜的历史最佳成绩,是中国冰雪人过去四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用汗水和泪水铸就的丰碑。这是传奇,但绝不是巅峰,在冬奥会的赛场,涌动着一股股新力量,足以让人对明天心生向往。长江后浪推前浪,迎来更大发展契机的中国冰雪,将拥有更加值得期待的广阔未来。


青春风采快意展现


北京冬奥会,人们看到了像徐梦桃、齐广璞这样坚守数载、直至成功的“四朝元老”,更看到了像谷爱凌、苏翊鸣这样的95后甚至00后横空出世,他们不仅赢在当下,也将是中国体育的新生力量。

图说:“四朝元老”徐梦桃圆梦冬奥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18岁的谷爱凌,自不用多说,这个阳光、开朗、自信的女孩,凭借超凡的赛场表现,迅速成长为中国的全民偶像,她的一颦一笑都能成为热点。而比她年纪更小的苏翊鸣,同样靠着“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向全世界展示了单板少年的超强技艺和迷人风采。

苏翊鸣先后夺得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银牌以及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金牌,而2月18日他才刚刚迎来18周岁的生日。“在北京冬奥会上赢得冠军,是我和佐藤教练一直以来的梦想,一个特别大的梦想。过去四年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这件事,只有彼此知道为了这块金牌究竟付出了多少、牺牲了多少。”苏翊鸣说,“我觉得我的精彩人生才刚刚开始,接下来也许会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希望自己能始终做到不忘初心。”

图说:苏翊鸣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从CCTV-6,到CCTV-5,再到CCTV-1,苏翊鸣是幸运的人生赢家。而有些人,虽然在成绩方面暂时还没有像他那样出色,但因为年轻,同样未来可期。比如中国男子速滑选手宁忠岩,1500米第7、1000米第5,两项都未能站上领奖台,但这位1999年出生的小将不仅接连创造了中国队的最好成绩,更是大幅度缩短了中国在男子速滑中长距离项目上与世界的差距。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00后的钢架雪车“小女神”赵丹,以及以她为代表的突飞猛进的中国雪上项目。来自内蒙古的赵丹获得女子钢架雪车第9名,创造了冬奥该项目最好成绩。而中国的钢架雪车运动,2015年才正式组建国家队,2018年首次亮相冬奥会。

重新审视和国外选手的差距,也是赵丹在本次冬奥会上的收获,“以前我觉得国外的运动员起步早、练习时间长,赶超她们很有难度,但这次我觉得我们之间的距离并没有太遥远。”她表示,“北京冬奥会,我们00后确实能承担起一片天,希望我们能代表未来,这次登场只是开始。”

图说:赵丹 新华社图

正如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秘书长、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倪会忠所言:“我们这次参赛的第一目标,首先是要在北京的世界舞台上,展现新一代中国人、尤其是新一代中国年轻人阳光向上、拼搏向前、永不言弃、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高新技术助推发展


在科技的助力下,北京冬奥会的赛事进展顺利。在很多人眼里,这次特殊的奥运之旅,将成为众多高新技术发展的新起点,同时也成为助推体育赛事发展、提高运动员水平的重要力量。

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引入直冷制冰技术、改变冰场构造等方式,实现快速升降温,2小时内即可完成冰面转换。同时利用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可以打造“最快的冰”,采用这项新技术,可将冰面温差控制在0.5℃内,远低于2℃的国际标准,而碳排放接近于零。

图说:国家速滑馆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此外,还利用冷热联供一体化设计,对制冷余热进行回收利用,能效提升30%-40%,这项技术被大规模应用于冬奥会是奥运会首次。

冬奥团队的储雪试验也取得了成功,能够将当年的雪储存到下一年。这项技术不仅能服务冬奥会,它还能为冰川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北京冬奥会通过研发的“地形气候保护系统”,克服了气象条件对赛道的影响,同时还能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这一高科技使得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成为全世界最稳定的赛道。

图说: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是全世界最稳定的赛道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受疫情影响,体育赛事比任何时候都依赖科技。以VR技术为例,它能通过虚实结合的新场景,获得让人身临其境的效果。在疫情不断反复的市场环境下,VR技术可以助力体育产业突破原有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以新的形式继续呈现,使之前枯燥的传统运动变得趣味化、交互化、数据化。中国雪车、雪橇项目的训练,也因引进了VR技术而受益良多,不必每次训练都要上真实赛道。

本届冬奥会,无论是场馆建设、赛事服务,还是观赛体验、装备设计,处处都彰显出“中国智造”的强大科技底蕴。


三亿人口改变格局


冰雪新力量的积聚,不仅仅体现在个体上。作为“双奥之城”的北京,对全球奥林匹克运动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每一届奥运盛会,总会给举办地留下丰富遗产。不可否认的是,通过赛事的预热、宣传、直播,以及“北冰南展”等一系列举措,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接触和喜欢上了冰雪运动。基于中国十四亿人口的庞大基数,这样的增量对冰雪运动而言,是相当可观的“新力量”。

图说: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冰雪运动 新民晚报记者 萧君玮 摄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就在1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本届冬奥会中国最大的贡献就是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一目标。“哪怕这三亿人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决定成为专业的冰雪运动从业者,未来全球冰雪运动都会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格局。”

“目前中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块冰场,在北京冬奥会之后,还会留下更多的遗产。”巴赫说,“这些天,国际雪联、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都非常兴奋,经常在一起讨论今后在北京办赛的可能性,很多世界杯、世锦赛,未来都可以在北京的冬奥场馆举办,2022-2023赛季也会有很多冰雪赛事来到北京。”

巴赫还积极评价了“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的作用。作为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个把“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社会责任指南”三个国际标准整合为一体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巴赫认为它将“有力地促进全世界参与冰雪运动”。

在业内人士看来,奥运会就是一次“7+17+20”的考验,即7年艰难筹备、17天赛事交付、20年社会贡献。作为《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后第一届从筹办之际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北京冬奥会正在实现这个目标。场馆赛后利用树起新地标,火热冰雪经济释放产业效能,志愿精神蓬勃提升城市风貌,特别是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将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冬季运动局势,推动全球冰雪运动进入新时代。(新民晚报特派记者 关尹 北京今日电)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