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深海区 > 正文

“破冰”访华50周年时回看中美关系,美国还记得尼克松外交遗产吗?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杨一帆     作者:杨一帆     编辑:赵菊玲     2022-02-22 10:30 | |

50年前的2月21日,“改变世界的一周”正式拉开帷幕。当天上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搭乘专机,在上海稍作停留后抵达北京。此后一周里,中美两国跨越了世界上最宽广的大洋,重塑了对世界至关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

50年后的今天,对于中美关系,美国内部有了更加复杂的认知。

图源:东方IC

记忆:大获成功

在尼克松访华50周年之际,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了系列节目《长城》,回顾和纪念中美半世纪以来的互动。

在1972年北京的冬日里,尼克松不仅开启了美国领导人访华期间参观长城的先例,还耐人寻味地指出:“这样伟大的长城,只有伟大的人民才能修筑。我们希望未来不论是实体的、或是意识形态与心理上的那堵墙,不再是世界上分化彼此的界线,而能有更多了解彼此的机会。”

在那个电视直播方兴未艾的年代,尼克松颇具哲人气息的话语、充满异域色彩的画面,一经播报便把美国民众的好奇心与期待值拉满。此前中美已有二十余年没有媒体往来,而尼克松的飞机上搭载了近百名美国记者。

尽管时值冷战年代,美国国内也不乏反对者,但尼克松的政治智慧在当年随后的总统选举中得到充分印证——他以60.7%的得票率在49个州胜出,以历史罕见的优势获得连任。其中,在中国的7天让他的支持率飙升了7个百分点。

接触:不可避免

令人遗憾的是,在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中,两党候选人在电视辩论里都背离了尼克松的路径,转而竞相对华大打“强硬牌”。

显而易见,随着地缘政治格局演变,如今的美国对尼克松的外交遗产有了不同于当年的解读。无数国家人民从中美共同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中获益,美国鹰派却视而不见。

但是,亲自见证和记录尼克松同毛泽东会晤的美国前驻华大使洛德日前表示,中国在过去50年的变化令人惊艳,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个国家如此迅速崛起,这首先要归功于中国人民的勤奋工作和企业家精神。

换句话说,无论破冰与否,中国都将成长为不容美国忽视的力量。无论美国愿意与否,对华接触迟早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经验:不应遗忘

在华盛顿不少精英看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美综合国力上的差距加速缩小,中国在一些地区安全热点、经济贸易、国际秩序等问题上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抗疫表现的不同,更引发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的集体焦虑,讨论对华“脱钩”与遏制中国已成为华盛顿的“显学”。

谢淑丽曾在克林顿政府时期担任负责中国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如今是美国最资深的中国观察家之一。在她看来,尽管中美关系正变得更具竞争性,但遏制中国并无道理,对华接触仍是正确选项。

近期美国对华民调也表现出矛盾的两面:一方面,去年3月一份民调显示,89%美国人认为中国是竞争对手或敌手,近50%美国人认为制约中国应是美国头号外交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去年6月一份民调又显示,18至24岁美国年轻人中有61%对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持正面评价,更愿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

1967年,尚未当选总统的尼克松在《外交事务》发文称:“长远来看,我们承受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的后果……一个被孤立的中国将对我们构成更大的威胁,所以我确信接触是正确的做法。”

“尼克松访华之所以成功,主要因为他把信任、尊重和共同利益摆上了台面。”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者罗奇指出,“今天,我们几乎忘记了这些重要的经验。”

新民晚报记者 杨一帆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