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珍档 > 正文

老地方·老故事|平安大戏院和华业公寓旧事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剑箫     编辑:王瑜明     2022-02-28 15:20 | |

开篇的话>>>

老上海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也有很多能勾起人们记忆的老建筑老故事,它们承载了这座近代历史名城的文化底蕴和时代风尚。本版推出“老地方·老故事”系列,请知情者讲述老地方里的老故事。

平安大楼体量雄伟又不失简洁、秀丽。平安大楼背后的华业公寓就像一朵盛开着的鲜花中的花蕊,经典华贵、绚烂夺目……

(平安大楼)

仿佛弄堂的影剧院

陕西北路、南京西路相交的十字路口的四个角上,原先有四家商店:东北角是泰昌食品店;西北角是华丰水果店;东南角是景德镇瓷器商店;西南角是平安电影院。如今,只剩下了瓷器店,并且门面仅仅是原先的一半(另一半出租了)!所谓沧海桑田,日新月异。无须观天看海,不经意间,你所熟悉的风景忽然就变成了墨晕淡浅的一滩水渍。

对于所有曾经在南京西路、陕西北路那个十字路口踯蹰徘徊的人来说,大概没有不记得这里曾经有过一家叫作平安电影院的,尽管它是那么小,那么旧,那么低调,就像上海普普通通的一条弄堂。

(当年的平安电影院)

不错,它确实是像弄堂。如果要看电影,一定要走过一条两侧挂满海报和影星照片的过道才能到达检票口。有这样过道的电影院,当年整个上海只有两家,一是西藏路上的红旗电影院,一是平安电影院。不幸的是,其时,但凡这样格局的娱乐场所,都不太高档,像“平安”这样的电影院,只配放映科教电影,极其难得放映一两部故事片。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之波》,这部曾经公认的“大片”,我就是在这里看的,而且还是夜场。自然,看得更多的是新闻纪录、科普性的电影。

完成了一个轮回

平安电影院坐落于平安大楼的底层。平安大楼,建于1925年,周边型美式公寓建筑,建筑面积6081平方米,高25米,共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用的是深褐色的砖头。这种风格的建筑,南京西路上还有几幢,比如南京西路石门二路口的德义大楼和斜对面的一幢半圆形的同孚大楼。这幢大楼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有供暖、带电梯的多层公寓。它的底层前身为安凯第商场。平安大楼南京西路一侧的“裙房”,后由著名的珠江酒家入驻。

平安大楼体量雄伟又不失简洁、秀丽,在当时应该也是难得的高档公寓。

1939年,美商雷华影片公司的葛安农·劳力登出资,将商场改建成平安大戏院,西文标为Uptown Theater。戏院有504个座位。按照当时的分类标准,首轮影院的座位数要上千,并且还要考量有无冷暖气。平安大戏院不够格,被定位为二轮影院。首映西片《玉楼金阙》。

曾在上海滩暴得大名的女作家提到平安大戏院,称:“全市唯一的一个清洁的二轮电影院,灰红暗黄两色砖砌的门面,有一种针织粗呢的温暖感,整个建筑圆圆地朝里凹,成为一钩新月切过路角,门前十分宽敞……”描述富有质感,十分精确。

女作家的家,在常德路上,离平安大戏院仅几百米,想必经常光顾或路过,故而熟悉得很。

1964年,“平安大戏院”更名为“平安电影院”; 1989年,改为平安艺术电影院;1991年,又改名为平安迷你电影院,设有艺术沙龙、咖啡厅等设施,并被市电影局定为“三星级”电影院。

平安电影院还出现过一个小插曲:大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因为无法维持正常的营业,平安电影院曾投下3500万元,引进休斯敦公司全套电影系统设备,并邀请好莱坞著名的布景设计师科克·艾斯提负责室内设计,电影院内所有设备,包括放映、音响、动感座椅、电脑控制系统、灯光效果、室内装潢等,由好莱坞直接进口,力图打造成为中国首家动感电影院。放映的影片是经过好莱坞特技专家以70毫米胶片精心拍摄,每秒可传达60个画面,再以最先进的高解像度HD放映系统投射出来,视觉效果逼真。“平安动感电影院”的招牌被设计成花花绿绿的,很像迪士尼乐园。我好奇而去尝试,大失所望,所谓动感,不过是座椅随着影片画面的变化作前后左右摇动,有时还和画面不大配合。电影内容不是故事片,没有情节,均是些丛林冒险、浪遏飞舟之类,而且放映时间一次不超过半小时。骗骗小孩还凑合,对大人而言,就有些上当的感觉。

由于吸引力不强,不够长久,经营上有些窘迫,院方将底层长廊部分区域分割出租给了个体商铺,先是门口有卖廉价服装的摊位,后来索性变成专卖绸布的商场,观众进场如同检阅、视察服饰柜台里的从业人员,不是很舒服。没过多久,影院关门歇业,用三夹板围起。从此,“平安电影院”彻底消失了。

(2006年起,平安大楼底楼成了西班牙ZARA在中国的首家专卖店)

2006年起,这里成了西班牙ZARA在中国的首家专卖店。凑巧的是,上世纪的三十年代,西班牙王国驻沪领事馆就设在这里。始于商场而终于商场,曾经西班牙而现在西班牙,也许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命”。风靡一时的平安大戏院,寿终正寝,完成了一个轮回。

平安大戏院没有了,真的没有了,连一点影子也没有了。西班牙的ZARA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也许,更因它背后的那幢华业公寓,弥漫着的西班牙气息,令它循味而来……

深藏着的华贵优雅

在平安大楼的背后,一组典型的西班牙城堡式的建筑群拔地而起,这就是著名的华业公寓,又称华业大楼。

(华业公寓)

资料记载,华业公寓1932年动工,建成于1934年;上海大营造商谭千臣投资兴建,李锦沛设计,潘荣记营造厂承建施工;占地14.56 亩,建筑面积101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它由一幢H形10层(九、十层为电梯房和蓄水房)象牙白色主楼和两幢副楼组成;总体布局为三合院式,主楼居中,面东,呈正方形,顶部为多面锥形;南北各有一幢副楼;主楼与配楼之间相通,靠的是底楼两道西班牙式的廊道。

(华业公寓设计模型)

整个建筑形式及细部均仿西班牙式建筑风格,属折衷主义向现代建筑过渡时期。楼顶全部采用西班牙红瓦压顶,底下镶了一条立体的花纹装饰带。若说它是西班牙风格的,根据,就是那些典型元素。

从副楼到主楼,历经四、八、九、十4个阶梯式层次。主楼底层入口有挑空的门厅,上面覆盖玻璃,以利阳光射入。门厅地面采用地砖铺设,楼梯表面则为水磨石。据说楼前曾有2500平方米的草坪绿地,四周树木蓊郁,围有绿篱,以前中间是儿童游乐园,锅炉房、配电间、水闸房和汽车库则在大楼后面(现在大都住了人),现在草坪上面盖了四幢三层高的房子,花园洋房的布局被彻底破坏了。底层原为公共服务层,门厅、访客室、图书室和儿童游戏室一应俱全。所谓“公寓”,其特性就在这些细节中流露。

(华业公寓原有的华丽门头装饰)

从旧照片上看,公寓入口处原先应该有个极其华丽的门头装饰,现在也荡然无存了。

三十多年前我去的时候,电梯还是很老式的那种。从外面望去,斑驳的油漆金属门和一般的电梯门差别不大,就是略显陈旧;到得里面,电梯门变成了活动铁栅栏,有个铁拉手开关,启动是用按钮还是用摇柄,则记不清了,总之不是自助的,有专门的司机为你服务。公寓二至八层是住房,设三室户和四室户套房各两组。三室户有起居室、卧室、餐厅、厨房、浴厕和佣人房;四室户加一个备餐间。佣人房旁边还有佣人卫生间。所有的户型都有大阳台,按西班牙建筑的特点,原先的阳台应是敞开式的,但现在均被封成了内阳台。室内铺设柳桉木地板,木门和钢窗,水电煤到位,甚至还有冷暖设备。

这里要提一下与华业大楼有关的两个人物:李锦沛和谭敬。

李锦沛190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华人家庭,1920年,毕业于普赖特学院,获得纽约州立大学注册建筑师证书。

让李锦沛声名鹊起的一件事,是1929年南京中山陵的设计师吕彦直去世后,他受孙中山葬事筹备委员会之聘,以彦沛记建筑事务所名义负责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等工程的设计工作。1932年李锦沛在上海开设李锦沛建筑事务所。在当时高层公寓大楼的设计差不多均由外国建筑设计所包揽的情况下,作为华人设计师,李锦沛设计的华业公寓,绝对是个亮点。上海人熟悉的坐落于西藏路上的“八仙桥青年会”大厦,也出自李锦沛之手。

(施工中的华业公寓)

谭敬,是谭同兴营造厂老板谭千臣的第四子。谭千臣死后,因为前三子早亡,所有遗产归谭敬和母亲唐佩书继承。唐佩书何许人也?她是与阮玲玉结婚的茶商唐季珊的妹妹。

1934年,华业公寓建成,谭家把顶层用于自住,其余出租。大概树大招风,谭家竟然发生了一起凶杀案,唐佩书差点被刺杀。

(李锦沛(右)和谭敬(左))

谭敬之所以出名,不仅因为他是收藏大家,还因为他也是书画造假团伙的头目。不过,我们从一张他与李锦沛一起研究设计图纸的合影可知,不管是不是装模作样,他对于华业公寓的建造,是出过力的。

华业公寓建成之初,居民以中国的高官、富商和洋人为主。抗战胜利后,翻译家、戏剧家、评论家李健吾从内地到沪,因找不到住所,只得花了一笔很大的费用入住此间,可没有住多久便觉房租压力太大。1947年,著名艺术家金山、 张瑞芳从长春来到上海,暂住在李健吾家。金山见李健吾去意已决,便接了盘。后来,金山、张瑞芳也搬出了华业公寓。著名电影演员王丹凤、昆剧大师俞振飞也在此居住过。传说其中的大部分人后来也因为租金过昂而迁出。

1989年,华业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Building 173”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因经手一部《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经常要到住在这幢大楼三楼的杨友仁先生处请教一些问题。

(杨友仁先生在华业大楼寓所)

当时电梯不常开放,只能从侧面的楼梯上去。但这个楼梯暗无天日,又无照明,让人颇有盲人摸象之感。于是改走楼边敞开式的副梯(消防梯)。楼道和套内房间之间的走道都缺少自然光照,阴森可怖,推想是被房间隔断所致。本来的豪宅,几十年后变成了“七十二家房客”。也许厨房要住人,灶台被迁到走道上了。杨先生一人住一间十二三平方米的房间;占据一个大阳台,足有八九个平方米,里面放着一张小床和若干书架。至于杨先生的住所究竟是三居室还是四居室的一部分?整套居室内究竟住了多少人家?我不遑多问,只觉得那么好的公寓没有保持原状,可惜了。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室内的地板、墙壁、钢窗等,经过那么长时间的腐蚀,依然挺括完好,不能不令人赞叹它建材优异,施工精良。

(华业公寓细部)

光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就设在杨宅;杨先生又是个社会活动家,小小居所,名流咸集,户限为穿。

记得杨先生的一个邻居,供职于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编辑,是一位翻译家,姓吴。

当初谭千臣在建造华业公寓的同时,又在公寓前、陕西路西则建造了三幢西式的连体别墅。这些建筑已经不大有人提起。新民晚报老总束纫秋先生、老报人陈榕甫(吾三省)先生先后落户于此,自然也是“群租”。缘于此,我倒有幸见识过楼内的“洞天”。虽云别墅,质量欠佳,地板多有损坏,比起大楼来,总觉得要下一台阶。自然,疏于维修或人为破坏,也未可知。

2009年,在上海生活的瑞典电影人彼得·艾尔登等拍摄了一部名为《上海·173号楼》的影片,在英国、波兰、法国等电影节上展出,获得高度评价。影片里讲的“Building 173”,就是华业大楼。我没有看过这部影片,想象它的基调和情绪是温暖而惆怅的:去的去,来的来;楼还在,朱颜改。

有时,我从31楼办公室的西窗向下眺望,华业大楼被四周的高楼大厦包围着,但它像一朵盛开着的鲜花中的花蕊,依然是那样的经典华贵,依然是那样的绚烂夺目,总是能让人把最后的注意力投向它……(剑箫)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