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月14日离沪去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服务进入闭环,到3月21日回上海后接受健康监测,因工作和居住的徐汇区少体校临时改建方舱医院只能继续在外暂住,“闭环”近四个月100多天,北京冬奥会冰壶场馆“冰立方”的制冰师张芷源,可能是特殊时期里无法自由活动时间最长的上海市民。好在,张芷源如往常一样的积极,乐观。封控期间,她开直播跟粉丝聊冬奥普及后冬奥知识,带领冰壶集训队队员线上训练,心里还惦记着体校冰壶馆同样被“封控”的场地,“要结霜了,等解封后好好修整。”
图说:制冰师张芷源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解封后慢慢修场地
张芷源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冰壶场馆“冰立方”中方制冰团队中唯一一名来自上海的制冰师,她与同仁一起,辅佐马克·凯伦等主制冰师,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冰壶比赛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3月下旬回到上海后,按规定她须接受14天的健康监测后才能回到学校,但因为学校临时改建为方舱医院,结束健康监测后她只能继续在监测的酒店暂住。“没想到14天后封控了,(闭环)‘无缝衔接’。”张芷源说,幸好,当时丈夫来酒店时带上了锅,解决了煮饭问题,“结果现在看这个决定太明智了。”
对制冰师来说,场地就是自己的宝贝疙瘩。搁在往常,张芷源此刻已经在带队训练,给冰壶场地做日常维护了。“打点”,推nipper,清扫……在少体校综合训练楼二层的冰壶馆,一直有张芷源忙碌的身影。
图说:张芷源在“冰立方”工作 受访者供图(下同)
“学校羽毛球馆和篮球馆改建成方舱,其他地方应该封起来了,”张芷源告诉记者,冰壶馆若长时间不用,冰面会结霜,等解封了得慢慢修,要除去上面的霜,否则冰壶可能会冻在冰上,“应该很厚的霜了,不止一层,工程量比较大。”至于身价不菲的冰壶,张芷源解释,“我去北京期间咱们徐汇的制冰师磨过一次壶,暂时应该不太需要磨壶。”
后冬奥再普及冰壶
从凛冬到仲春,对已经历北京冬奥会高强度工作的制冰师而言,“闭环”延长至近四个月是很大的挑战。但在张芷源身上,积极调整,乐观面对,体现的正是上海体育人、冬奥服务团队的素质。
图说:张芷源检查冰壶
不能外出,张芷源就开通直播,连线同为冬奥会制冰师的朋友,一起聊冰壶,聊“冰立方”,“现在‘冰立方’向公众开放了嘛,我们当时冬奥会一起的同事回场馆参加活动,我们就会一起聊起来。”张芷源带队的集训队队员也会来看教练直播,“他们各区有组织训练,有一些也快中高考了。”
进入直播间的粉丝有的冰壶知识还是“小白”,张芷源也会跟大家传授,解释。为了活跃气氛,她还一展歌喉,用哈尔滨的家乡话念诗给大伙听,“欢迎大家来唠嗑。”
图说:张芷源用家乡话给大家念诗
张芷源还把自己在“冰立方”工作时拍下的场景剪辑成系列视频,在视频号上分享。从这里面,你能看到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冰壶比赛幕后的精彩,制冰师团队的辛劳与合作,干货满满。北京冬奥会后“冰立方”继续她的使命,将为各类赛事和大众活动提供服务,张芷源期待冰壶运动借此进一步普及,“‘冰立方’后奥运时代的宣传做得挺好的。”
“冬奥会感觉还在昨天,但其实在屋里呆了一个多月了。”张芷源感慨这半年过得太快了,确实是一生一次的体验,刚开始自己也焦虑,但努力调整了过来。这一周开始,冰壶集训队布置了训练计划,张芷源透露,一周两次体能,一次讲评比赛,体能训练要求队员用“腾讯会议”一起参加,“训练要和网课错开,也要考虑中高考的学生。”这两天,张芷源终于可以下楼了,“就要胜利了,已经看到希望了。”(新民晚报记者 金雷)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