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快评|不想告别的温暖与认真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董纯蕾     编辑:赵菊玲     2022-07-26 11:30 | |

算法这几日总是发来一些充满“回忆杀”的推送,“老底子”“小辰光”“那时候”,诸如此类的关键词。许是窥见了我上周末在各种关于上海全面完成持续30年的成片二级旧里改造的直播、短视频和图文报道里“深陷”,才有了如此精准地投其所好。

图说:历经30年,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收官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摄

我不知道神经科学能否在细胞信号通路或者别的什么科学路径上找到解释,然而,人的回忆常常拥有一种奇特的滤镜:当年的难、当年的苦仿佛很容易被柔光处理,而往事里的那些美好也总是自带高光。于是,在上海闲话的讲述里,在石库门弄堂的环境里,听者、观者和读者感受到的,还有万般舍不得——是在对未来新居生活的满怀憧憬之中,遍布在情绪的角落和缝隙中千丝万缕的舍不得;是对留在蜗居岁月中那些成长的烦恼、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小确幸、远亲不如近邻的共同回忆的舍不得。

眼下正值热得“一天世界”的盛夏,也是最好“嗑老上海剧情”的时节。老清老早此起彼伏刷马桶的声音,冰镇可可牛奶和幸福可乐、紫雪糕和绿豆棒冰的味道,搬把躺椅摇着蒲扇在上街沿乘风凉一乘就是大半夜的夏令生物钟……谁还没有一个在石库门弄堂里长大的童年呢?

浙江路桥整修的时候,有感而发地写过“外婆桥”的故事;还曾发了心要每年都写点什么,考证和记录老房子的故事。写过未曾留痕的徐园和海宁路上的绞圈房子,便没有再写下去了,念想淹没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小学母校传说要迁址的时候,回去仔仔细细拍了周围的弄堂、曾经的上学路。闺蜜几次说要同行,也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忙碌而作罢。心里总有一句托词:谁还没有一个在石库门弄堂里长大的童年呢?类似的私家记忆,总会有人记得。说着说着,便发现这话也已说不真切了。城市更新,岁月更替,随着旧里改造不断推进,在这座城市里,越来越多的童年不再是在弄堂里长大。告别了逼仄的旧居,人们是不是也想告别那些在老房子里过好小日子的温暖与认真呢?

看过一部关于河滨大楼往事的纪录片,除了描述“远东第一公寓”的盛况,也记录了楼里居民家长里短的琐事。在这几年旧里改造的报道中,也见过不少地方特意为居民定格的影像资料。我想,那些镜头里的脸孔、故事里的主角是幸运的。城市有城市的珍贵史料、各种维度的客观记录;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也有各自的私家记忆、未必准确却必然生动的主观叙事。我想,这些都是属于这座城市的难忘记忆。也许,我们还可以做点什么,为即将乔迁新居的人们,留住那些私家记忆,留住那些奋斗岁月中美好的样子。

董纯蕾/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