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快评 | 文物“开了口”,更要“会说话”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方翔     编辑:包雍尔     2022-08-17 09:13 | |


   “玉质带钩功能就是今天的皮带扣”“古人还会攀比”……近日,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的现场讲解,不仅让在场的年轻参观者一笑开怀,也让许多外国观众有种“恍然大悟”之感。

图片来源:网络图

   文物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和结晶,承载着大量的信息,蕴含着丰富的价值,以带钩为例;《淮南子》有云:“满堂之坐,视钩而异”,一语道出了其在古代社会中身份标识的作用;《庄子》中说;“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将“钩”与“国”对比,说明“钩”耳熟能详,也显示出这一时期的社会各个阶层都开始使用带钩;管仲箭射齐桓公,被齐桓公的带钩挡住,小小带钩“帮助”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将时间转化为空间,这是文物的魅力之一。在与文物的对话中,与历史相知。西魏名将独孤信有一枚多面体印章,由26个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和三角形组成;清代乾隆时期的八楞瓶切割更为精准,一共有6个正方形和8个正三角形,与西方几何学中的“阿基米德立方体”非常接近。从这两件文物中,可以展现出古代中国的数学成就。

   文物是最好的讲述者。近年来,不少机构纷纷试水让文物“讲述”历史故事。“开口”不难,难的是说出普通人听得懂的话,不仅要让公众易于接受,更要乐于接受,从而焕发文物的光彩和魅力。大英博物馆曾经精选100件(套)文物,让观众得以遨游世界历史,自由地穿梭在不同的地域、文明和时代中,进而了解各个文明的价值及其对人类历史的贡献。上海博物馆也曾推出过《70件文物里的中国》一书。此次,《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通过200余件(套)夏商周时期的珍贵文物,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灿烂成就。

   用文物讲好故事,这不仅需要以文物为点、以时间为线,更需要让更多人关注文物所承载的灿烂文明、历史文化。用当代语言向世界讲述,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合共生的文化特质。文物不仅要吸引全世界的参观者来到博物馆,更要“走出去”,成为中国的IP,讲好中国故事。

   方翔/文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