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运河边的人们》圆满收官,讴歌人民奋斗铺展新时代大气象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孙佳音     作者:孙佳音     编辑:江妍     2022-08-19 13:10 | |

  一条运河繁荣的振兴之路,一曲运河儿女的奋斗之歌。随着大运河博物馆终于建成,面向世界的“大运河艺术节”正式开幕,古老的大运河在新时代重焕生机,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昨晚在央视一套圆满收官。

  作为中宣部、广电总局“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展播优秀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自8月1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开播以来收视持续破1。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运河边的人们》平均收视率1.449%,收视份额6.144%,高居全国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榜首。该剧跌宕的剧情、有温度的人物塑造以及厚重的运河文化也引发热议,网友点赞该剧:“一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温暖叙事与厚重文化交融,展现出一幅新时代的清明上河图”。


“生活流”叙事


  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首次立足当下,将镜头对准了大运河的治理和保护。追踪运河运输乱象、治理河道污染、运河清淤截污、运河沿岸历史街区改造、大运河申遗……剧中的一桩桩运河大事件,带着强烈的戏剧张力,一一铺展,牵动人心,多维度展现了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克服困难、团结奋斗、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该剧播出后,持续引发热议,尤其受到年轻观众青睐。

  从创作特色上看,该剧剧情虽围绕主人公路长河的工作经历展开,看似一部环境保护的行业剧,但又超越了题材的局限,把时代发展、人民生活当成审美对象的整体来把握。从微观上看,该剧主题鲜明,所有的大发展、大变革、大事件都是通过“生活流”的叙事方式落点到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


以小来见大


  《运河边的人们》通过塑造有血有肉的新时代运河人群像,围绕大运河治理与保护,巧妙地将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城市建设与文物传承、长官意志与社会公平、小富即安与共同富裕、申遗的利与弊等社会话题有机融入剧情中,极具现实意义,引人深思。
  从截污清淤到申遗成功,大运河的每一步变迁都体现在两岸百姓富有烟火气息的家庭之变、生活之变和人生遭际中。《运河边的人们》反映出大运河边的“人”在新时代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真实变化,生动地诠释了个体命运、时代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关系。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评价《运河边的人们》精心描绘运河沿岸各色人物精神世界与时俱进的深刻变化轨迹,多维度展现了大运河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伟大变革。“该剧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将大运河广博的历史内涵与外延落实到人民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塑造了新时代‘运河人’丰富而鲜活的群像,诠释了个体命运与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系。”(新民晚报记者 孙佳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