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读书 | 陈丹燕:25年关注一代独生子女成长,30万字书写《独一无二》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郭影     编辑:郭影     2022-09-28 14:48 | |

“陈丹燕以独特的眼光,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多年调研的积累和范本,为历史做了一个沉淀,今后《独一无二——诞生在中国独生子女时代》这本书会不断被大家提起和阅读。”作家孙颙表示,“在我所阅读的图书中,《独一无二》是独一无二的。”

《独一无二》是作家陈丹燕历经25年追踪记录撰写的报告文学作品。9月26日,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的该书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作家、学者、媒体人、出版人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作为都市文化的代言人,陈丹燕曾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其有关上海的非虚构作品是长期的畅销书。她的旅行文学作品曾获得塞尔维亚国家旅游局特殊贡献奖等。陈丹燕关注青少年群体,她的儿童文学作品《我的妈妈是精灵》曾入选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

1997年,陈丹燕的第一部报告文学《独生子女宣言》出版,讲述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2022年,她的报告文学《独一无二》出版。从1996年开始收集资料,到2021年完成书稿,历经25年。研讨会上,陈丹燕坦言:“开始做调查的时候,我没有想过要做这么久。”

《独一无二》主要分为三大部分,1990年—1997年:独生子女宣言;2008年—2010年:赤子来了;2016年—2020年:独生子女的时代解码者。分别是少年独生子女的心理实录,2008年汶川大地震引出的青年独生子女志愿者采访故事,独生子女诞生后专家、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研讨会上,上海文艺出版社原社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原局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孙颙首先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3个月前,陈丹燕委托人将《独一无二》送到他所住小区,但是3天了他都没找到书。孙颙深知陈丹燕粉丝众多,签名本珍贵,情急之下他在小区微信群留言:这本书对我非常重要,请尽快送还。第二天,书出现了。

孙颙认为,陈丹燕的《独一无二》不是一本简单的文学书,它的价值在于,书中提及的这个时代,会被历史不断回溯,而这本书今后也会不断被大家提起、阅读,因为这是作家用生命体验的一种调查材料。书中三大部分合在一起是非常完整的、对独生子女时代的一种记录,而且是文学性的记录,是加上作家充盈的激情以后的记录。

《人民日报》上海分社副社长李泓冰表示:这本书的三个部分,有着三个不同的风格。第一部分是纪实型的口述实录;第二部分是故事型的在重大突发事件当中独生子女的个体表现;第三部分是有学术味道的,是作者与若干专家的一些对谈。她认为,陈丹燕真正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公平正义的尊重、对平等的意识。这本书还原了这代独生子女个体生命的尊严和他们的悲欢。

资深媒体人周轶君是“70后”独生子女。她认为中国的独生子女一代,不但经历了社会变化,还经历了家庭内部特别大的改变。这些影响都深刻反映在独生子女对一些自我或者社会问题的认知上。

“这本书像一个树洞,搜集了我们很多共同的特质,但是每个人做出的反应不一样。”周轶君提到书中记录了很多人讲到孤独感,但是每个人对孤独感做出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学者、作家、出版人,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孙建江认为:有关“独一代”的著作很多,有关“独一代”的文学作品也很多,但是以非虚构方式、在长达二十多年持续投入创作有关“独一代”的文学作品,却实在不多。这部大书,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进行解读。从连续性上来说,需要作家大跨度时间、不间断、话题集中明确地持续跟踪采访。而它作为一部由作家创作的非虚构作品,无论有多少人口学、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的意涵,它字里行间都不可能没有文学的照耀。我把这种文学照耀视作为作品好读、耐读和拥有独特意味的关键。

著名作家、《文学报》总编辑、上海青年文联会员、中国作协会员陆梅认为,陈丹燕是中国作家中比较早对非虚构写作有贡献的人。她及时汲取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领域的问题意识方法,充分打开了思想视野,在与不同学科领域文学交流碰撞中,让文学文本更深入切入时代。25年等来这样一本书,以不同的方式在记录、参与、解码,必然是进入历史的,必然也是一本心灵之书,时代之书。25年,当初最小的独生子女都已人到中年了。所以仅仅从文本来说,它是一本时间之书,一本不断在生长的心灵之书。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的胡湛教授,作为被陈丹燕采访的对象与独生子女社会研究者的双重身份,讲述了他和陈丹燕的相遇,将自己的研究与这本书做了结合与分析。他认为这本书的创作建构了一种人文和社会科学沟通的方式,实现了学科上微观和宏观的打通;社会学和文学是可以互补的。他相信很多同龄的“80后”看完《独一无二》之后都会共情这个时代,会愿意去重新审视自己和理解自己;也会以新的视角和心态去对待“90后”。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重症医学科吴志雄副主任医师,作为独生子女故事的被采集者,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体悟。在他看来,独生子女这一代,就是不断追赶时代却又很能适应时代的一代;是内心矛盾但也享受自我的一代。即使身上的棱角被周围环境不断磨砺,还是会在心中保存一块“自留地”。而他的成长、他所理解到的一些内容,也会投射到作为中国最后一代拥有“独生子女证”的女儿身上。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叶文振在现场连线中表示:陈丹燕把文学情怀和视角投射到这个特殊的人口群体,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有社会价值。她在书中,让文学拥抱其他学科,说明独生子女其实是一个多学科的人口社会现象,也需要相关学科一起参与,在独生子女这个独特研究领域进行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优势互补和融合应用。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长陈远表示:《独一无二》的推出,在历史性、社会性和文学性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部深入探讨城市独生子女群体与独生子女家庭特征,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对独生子女看法的变迁之间深刻关联的实证性著作。这一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为中国的有关独生子女问题的人类学研究拓展了一个值得重视的新视角。

“没有时代,不成书。时代给作家最好的路径。”陈丹燕说:“所谓非虚构,我认为是一种与客体非常密切关联的写作方式,如果仅靠自己的决心、时间,并不能够完成。”她提及,2018年,从报纸上看到胡湛所在团队发布的80后独生子女生活方式的跟踪调查报告,“我才发现一直等着的独生子女这一代人长大了,他们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他们自己怎么评价这一代人?这是我非常想知道的。”几次访问后,她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管是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观察,还是下一代人对自己的观察,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可以看到,立场与立场之间的差异,有点像文学里的留白。正是这种差异、变化,上一代人和这一代人就像彼此的镜子,然后看到的是彼此”。(郭影)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