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社会 > 正文

在他们的镜头下,“一江一河”总关情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吴翔     作者:吴翔     编辑:江妍     2022-09-29 10:50 | |

  为了让广大市民关注“一江一河”沿岸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今天上午,上海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工业遗产摄影大赛优秀作品展在普陀区文化馆一楼城市创艺空间开幕。从一幅幅照片中,可以看到“一江一河”畔工业遗存的改造、更新与现状,这些作品也蕴含着市民对城市工业遗产的深厚情感。

图说:陆元敏的苏州河摄影作品

  在展览中,观众不仅可以看到杨树浦发电厂内部的残影、2014年大桥下繁忙的立丰船厂、废弃的船埠、寂静空旷的屠宰场、带着岁月痕迹的老设备……还能看到保留着斑驳痕迹的设备矗立在时尚艺术园区,抓煤用的大抓斗成了江边独特的雕塑风景,船厂码头的钻焊平台变成亲水的露天广场以及具有工业艺术风格的滨江公共空间……

  坚持摄影50余年的摄影爱好者沈焕明,把镜头对准了民生码头的变化。100年前的民生码头当时在远东地区是数一数二的。沈焕明还记得小时候和父母到外地去,坐船经过这个地段就是看万吨轮。民生码头筒仓则是原民生码头中的散粮、散糖筒仓,其中四万吨筒仓和八万吨筒仓是港区的标志性建筑,曾是亚洲容量最大的粮仓,也是民生码头中最具震撼力的工业遗产。时至今日,民生码头的传统功能已退出历史舞台,通过整体改造,构筑开放空间,从粮仓转型为展场和艺术空间。

图说:沈焕明用镜头记录下民生码头的变迁

  “在曹杨路桥上能闻到留兰香牙膏的味道,那里有个牙膏厂,记忆就会留有味道;武宁路桥,我的第一张苏州河的照片就是在这里拍的,我在下班时可以看到炉火通红,有时候会冒出浓烟,现在这里已改造成住宅区。”展览特邀摄影师陆元敏参展,在“岁月回眸”板块展出了他的14幅苏州河摄影作品。陆元敏从1991年开始拍摄苏州河畔居民的普通生活、生产场景,记录了苏州河33道弯,沿岸从工作场景变成滨水景观地带的悠悠过往。

  在大赛的组织过程中,上海摄影家协会将黄浦江、苏州河沿岸2公里内筛选出来的200多个工业遗产地点列出来,供摄影爱好者们按图索骥地拍摄。

图说:陆元敏的苏州河摄影作品

  此次大赛历时8个月,共征集作品2876件、8426张,最终评选出优秀摄影作品30件,入展作品120件,优秀短视频作品5部。展览将延续至10月28日。(新民晚报记者 吴翔)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