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进博会市长级高层对话,共商零碳城市发展路径,2022零碳中国城市峰会在沪召开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郭剑烽     作者:郭剑烽     编辑:杨一帆     2022-11-10 19:13 | |

11月8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2022零碳中国城市峰会召开,部分城市的市长、院士、企业家、投融资机构齐聚一堂,共商零碳发展路径。国家能源局原正司级巡视员、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会长孙耀唯在开场致辞中表示,非常欣喜地看到中国投资协会会同各界发起的“零碳中国”倡议得到积极响应,很多单位和城市率先提出“数字+绿色”的“零碳城市”解决方案,在专题研究、标准制定、技术推广和项目推动等方面,持续开展自主行动,已经成为支持城市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

零碳城市专题报告:厚植发展新优势 开启零碳新篇章

 此次峰会上,与会嘉宾进行了零碳城市专题报告。作为市长代表,通辽市委常委、副市长魏洪涛在介绍零碳城市建设有关情况时称,通辽市是国家支持的现代能源领域试点城市,是内蒙古重点打造的风光氢储全产业链装备制造基地,也是全国9个二类风资源地市之一。通辽市围绕构建“1+N+X”政策体系,将“双碳”战略导向和目标要求全面引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创建零碳城市,聚力低碳能源、低碳产业、生态碳汇、低碳生活等重点领域的靶向发力、精准落子。“十四五”末,全市新能源装机预计达到1967万千瓦,占比71%,发电量占比提高到58%,将实现由化石能源大市向新型能源大市转型。未来将努力做好控碳、减碳、降碳、固碳、低碳文章,争做向“双碳”目标奋进的“碳”索者、先行者。

均为主办方供图

 张掖市委副书记、市长赵立香在线上进行演讲时表示,张掖多项资源储量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可用于开发风光电项目的区域2542平方公里,太阳能可开发量约5240万千瓦,风能可开发量约1120万千瓦,水能资源约1000万千瓦,地热资源折合标煤90亿吨,生物质能折合标煤43万吨。按照风、光、水、火、氢多能互补,发挥储运一体化的思路,全力打造2个千万千瓦级风光清洁能源基地,完成风光发电指标竞争性配置460万千瓦,正在争取国家沙漠、戈壁、荒漠基地建设和风光电一体化项目。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政府创建工作方案,提出52项近期主要目标和10个方面的重要任务。今天的张掖,正在由资源富地向产业高地加速转变,综合能源、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我们热切期盼各行业龙头企业和张掖一道,建设千万千瓦级风光发电基地和抽水蓄能集群,合力打造金属硅、多晶硅、光伏发电、建材综合产业链。”

 引进推广零碳技术,规划建设零碳示范项目,可以助力城市以碳中和、碳达峰为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认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规模化、长时、安全、无地理限制的储能技术。现有技术有其优势,特别是抽水蓄能有非常大的优势,但是也各有其局限性。而新型电燃料储能技术有其大规模、长时间、没有地域限制的独特优势,充电和放电的装置是互相独立的,这一特点类似于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蓄能,可以实现长时储能,并且电燃料电池可以高效放电,在功率密度和成本方面具有优势。此外,实现碳中和需要的不仅是单一技术的突破,而且是整个能源体系的重塑,所以建立三位一体的研发示范转化的碳中和产业园非常重要。

零碳城市圆桌对话: 抓住战略机遇 共建“绿色+数字”城市

专题报告后,与会嘉宾进行了圆桌对话,提出对于未来零碳城市的畅想。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孙荣涛谈到“双碳”背景下未来城市的投资机会时认为,能源结构的调整和单位GDP能耗强度的下降和效率,是零碳城市最关注的技术投资方向。从绝对减碳来讲,氢能、生物质能、CCUS是最主要的,但是从投资和财务回报上,会有更长的忍耐区。产业和资本的结合、技术的突破缺一不可,才是真正的减碳。

谈及对零碳城市实现方式的思考,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项目经理朱子涵表示,企业和城市,在处理低碳的时候是可以区别对待的。因为企业里面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既有项目,一个是新增扩改项目。城市也是有新增城市和既有城市,这两类城市如何实现低碳,方式是不一样的。特别是新建城市,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虽然不计代价地将城市变成零碳,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但违反减碳和发展平衡的原则。“包括企业发展也是这样的,太快太慢都不行。”

 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情况,从事零碳技术和产业的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西子洁能董事长王水福谈道,只有企业走零碳工厂、零碳城市之路,才会有零碳中国,是完全可以做到的。“1998年以后,我们成立了余热锅炉研究所,大量的三线人员来做余热锅炉,在中国、在世界首屈一指,现在转为清洁能源,也是轻车熟路,所以对零碳城市非常有信心。我们现在有三种储能技术,一个是在德令哈的光热储能发电,另外是锂电池的储能技术,再就是电燃料电池。我们可以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技术。”

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中建材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洋谈了自身对能耗和碳排放的理解,“从我们投资的观点来说,确实是一代新人换旧人,技术永远不断进步。像以前多晶硅时代的巨头,渐渐地有些都消失了。然后是单晶硅然后到异质结,以后又牵涉到叠层的异质结,这些都是未来的方向。”

对于如何挖掘与“双碳”目标相关的创新型企业,申能集团财务公司总经理杨波谈到在零碳背景下的投资布局,“申能这么多年摸索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一些经验。当我们进入通辽,可能会和政府来谈,因为我有完整的产业链。第一个我们本身是能源产业集团,希望积极参与到前端的风光资源,把制氢、储氢相关的产业链的公司都转移到这边进行投资。第二个是以制造补运营的氢能板块。当我凭产业链进行投入,在有些环节可以不挣钱,但是挣钱的点都在核心环节。第三个是需要引导,行业早期需要政府的引导,产业集团需要补贴和资金,最好用来培育新技术应用,当成功后以及随着技术进步,摩尔定律一定有效。”  

新民晚报记者 郭剑烽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