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教育 > 正文

赵东元院士:公众对化学存在很深的误解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易蓉     作者:易蓉     编辑:徐驰     2022-11-13 08:43 | |

    图说: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多次为这门重要的科学正名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公众对化学存在一种很深的误解,甚至有时候化学变成了‘有害’的同义词”,11月12日下午,上海科普大讲坛第189讲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多次为这门重要的科学正名,他告诉大家,实际上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与生命、材料、信息科学有密切联系,支撑着各学科的前沿发展;它也是创造材料的源泉,与社会发展,与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密不可分。
  这也是上海科技馆“科普进五个新城”无界博物馆课堂的特别活动,赵东元院士在《“神秘”化学的机会与挑战》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化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景。他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化学现象和化工产品举例,结合“化学”一词中英文的来源,从文学、哲学和化学革命性的发展历程等角度,介绍化学这一自然科学的丰富内涵。
  结合功能介孔材料的研究,他还阐述了化学科学蕴含的机会与挑战。“我们正在尝试用介孔材料做能源高效转化的催化剂,每一次催化剂的革命都会带来石油化工的革命。”赵东元介绍,功能介孔材料不光应用于能源,在催化、吸附、分离、光电转化与存储、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20多年来,赵东元带领团队在微观世界里造“孔”,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均结出丰硕果实。2021年,赵东元领衔的团队凭借“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摘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图说:讲坛现场

  当我们在生活中讨论衣服的面料,或许还能聊上几句例如涤纶、化纤等其中材料。但是当聚酯纤维、高分子化合物等化学专有名词出现的时候,大家就开始不明所以了。赵东元说,这正是化学科普要面对的问题之一,或许科学家还应该为此多做努力,来消解化学科学与公众的距离,并且撇除偏见。
  对年幼的儿童,用简单的化学试剂氧化还原实验演绎“变色魔法”;对中学生,展现这门中心科学与生命、与宇宙、与社会各领域相关的重大成果和前沿研究,令他们了解化学之广阔。他鼓励青年人冲向广阔的化学舞台,利用化学改变生活和未来。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