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吴四海:看戏、入戏与出戏

来源:     作者:吴四海     编辑:史佳林     2022-11-16 18:41 | |

很久很久没看戏了。并非全因疫情作怪,有时觉得戏剧舞台的空间有限、天地不大,容不下大千世界、五湖四海。更何况,我对“演戏”一词,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成见”。

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少年看戏,看打闹;青年看戏,看热闹。唯有人到中年,才能从戏中看出人生的奥妙。是么?从小在复旦校园里泡大、在父母“说真话、做真事、讲真情”家教中长大、又在电视屏幕上采访真人真事的我,直到年过花甲,还是不解风情、愣头青一个:人生,真能演戏?

不想演也不会演,我活过了上半生,也蛮好。那下半生呢?“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总不会错。近日,看了一出戏,《陈毅在上海》。台上台下、戏内戏外,活生生的两端。原本,看戏不共情的我,不知何缘动了情。

一是,身为上海人却说不好上海话的我,天生对沪语患“失语症”,只能敬而远之。在校园,说的是复旦上海话;进台工作,说复旦普通话,几乎与正宗沪语无缘。但偏偏是这出沪剧,让我对沪语和沪剧,产生了翻江倒海的变化。沪剧,原来可以这么好听!孙徐春演的陈毅,扮相酷似,唱腔老道,功底深厚。最成功的是,把第一代陈毅市长对上海人民的深情,演透了。茅善玉,更是没话讲,一个六十岁的人,怎么还保持着十六岁少女般的金嗓子质地,晶莹剔透,甜糯绵长,好听极了。若不是情到深处,歌声哪来清如许?所有唱腔,耳目一新,甚至还听出了京剧昆曲甚至锡剧淮剧的余韵,着实“为我打开一扇窗”!不禁自问,不擅沪语的我,能算上海人么;不懂沪剧,能有上海腔调么?

二是,舞美设计,叹为观止。背景大屏切换和舞台垂幕升降,时而场面宏大,时而聚焦细节,毫无舞台剧拖沓缓慢的节奏。看戏,如看电影,场景更迭,胜似蒙太奇。一开场,七十年前解放上海的子弟兵,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打搅百姓一家一户深夜露宿街头的场景,令我泪眼模糊。十里洋场一市长,不靠电影特写,仅用沪剧做唱塑造出一个惟妙惟肖的陈毅形象,“唱”何容易。“无情未必真豪杰”,深情的陈毅市长,体恤底层百姓的疾苦,不辞辛劳;动情化解资本家企图撤资逃跑的私心,不弃不离;无情痛斥洋人的傲慢无理,毫不含糊。整整一台戏的念白唱词,声声悦耳,句句入心;深刻隽永,回味无穷。既还原了历史,又赋予了现实意义,仿佛陈毅就活在眼前。

三是,戏台看台,情绪交融。戏内引人入胜,戏外引发思考,便是好戏。我知道,这出戏的唱词投入,是我那位不曾教过我笔法的“书法师傅”,逐字逐句动笔修改出来的。去年,为赶上“建党百年”华诞献礼,他不顾胃部开刀、伤口尚未完全愈合,就拿着剧本走进剧组和演员们会合了。耄耋老人,竟如此用心用情,你说容易不?!是戏不如人生,还是人生不输戏呢?点横撇捺,书法小生的我,情愿相信,书法即人生——“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自捺住即成名”。那么,戏呢?

“书法师父”说我最近翻译的那部长篇小说《那又怎样》,反映的是老年人养老问题,切中时弊很合时宜,是舞台剧的好题材,鼓励我也策划搞一出戏。干了二十年的电视主持、好不容易拍过一部八集系列纪录片、又千辛万苦翻译了三本书,还要坚持每日不是打乒乓就是练书法……这舞台剧,我会“有戏”么?

若我真想豁开撒野,谁与甘苦把酒交结?看戏看戏,殊不知,自己已成戏中人。问世间何谓好戏,到头来还看自己——是我,入戏不浅;还是,出戏有望?!(吴四海)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