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教育 > 正文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22)探索中国城市数字化转型新议题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张炯强     作者:张炯强     编辑:任天宝     2022-11-21 19:09 | |


“从人类世到城市世:媒介的力量——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22)”于11月18日至20日在上海举行。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的一年一度全国性学术论坛,迄今已连续举办十六年,以高水准的学术研究和前沿性的议题,在海内外传播学界获得了很高的学术声誉。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近年来聚焦“数字城市传播”研究。本次会议围绕“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等重大议题,探讨二维码、算法、大数据、数字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媒介推动中国城市发展的本土化经验,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推进中国传播学研究的理论和范式创新,以创建中国特色媒介学为基点,建构传播学的中国自主话语体系。

创建中国媒介学,首先必须厘清在当下的数字生活中“媒介”意味着什么。基于此,19日上午,论坛举行了由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黄旦与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教授孙玮主讲,全国各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的新闻传播学同道们共同参与的“城市世:媒介再思”圆桌对话。孙玮教授与黄旦教授先后以《城市世:媒介再思》和《媒介再思——关于“媒介”的一点辨析》为题,分别从中国本土化的城市媒介经验与学理化的媒介理论批判出发,对当下的媒介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厘清与反思,并对如何在数字时代重新理解媒介、推进媒介研究创新作出了自己的思考。

孙玮提出,在当前中国高速发展、相互交织的数字化与城市化浪潮中,媒介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关键地位愈发凸显,当下世界发展已经逐步走向了以城市作为综合万物之沟通系统的“城市世”。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构成的软件代码系统已经成为了当下城市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媒介,城市的发展与数字系统相互交织、紧密结合。黄旦辨析了“万物皆媒”“媒介物质性”“媒介本体论”“媒介性”等当下媒介研究中的热门概念,并进一步提出,媒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居于各个物体之间的关系性视角,我们应当以“媒介”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当下数字社会的各种现象。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是新闻传播学领域唯一在2017、2021两轮教育部评比中连续获评优秀的基地,体现了在中国传播学科的建设发展中起到的学术引领作用。此次论坛与“十四五”科研规划形成呼应,围绕媒介历史研究、媒介理论研究、传播学方法研究、新闻传播实践研究四个方面展开。论坛以“从人类世到城市世:媒介的力量”为主题,聚焦数码技术在城市发展中最前沿的应用,回应中国当前新传播技术丰富实践带来的中国城市数字化转型等重大战略问题。聚集了来自国内外各知名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业界的同道们,开展深入的对话交流。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