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教育 > 正文

从“翻译世界”向“翻译中国”该如何转变 这场会议上,专家学者为传播好中国声音出谋划策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郜阳     作者:郜阳,钱俊妮     编辑:钱文婷     2022-11-29 08:34 | |

图说: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22年年会举行  上海外国语大学供图

新民晚报讯(记者 郜阳 通讯员 钱俊妮)日前,由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翻译专业学位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22年年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

近年来,专业学位教育重要性不断提升,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的中国特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其中翻译专业学位的设置更是有力助推中国特色翻译人才的培养。“高端翻译人才应该是‘外语+N’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既要‘深’又要‘博’,这样才能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大使命。”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指出。

适逢我国翻译学科面临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本次年会在上海召开颇具意义。“上海在各个时期一直是中国对外交往的前沿、翻译的重镇。自开埠以来,开放多元的上海始终致力于实现现代化、寻求中外文化会通、期望超越自我。某种意义上,近代上海的历史就是一部和翻译以及翻译出版行业密不可分的历史。”上海市副市长陈群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影响国际规则和话语权的宣传口岸,上海城市软实力正以翻译为媒介,加大国际传播广度和深度。希望翻译业界能够抓住历史机遇,与高校、学界更紧密结合,加快翻译研究教学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翻译博士专业学位(DTI)的设置是本次年会的焦点议题,相关培养标准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中。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姜锋从DTI试点单位申办标准、招生标准、毕业标准、人才的培养方向和核心内容等五个方面,向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了对于翻译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意见建议。他认为,翻译专博教育应聚焦服务国家对翻译和战略传播的需求,制度性打造融合高校、行业、企业和政府多方力量的协同机制,创新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路径,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层次应用型翻译领军人才,这是高校和翻译行业共同面临的新课题和共同承担的新责任。

“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开设,标志着翻译人才培养迎来崭新时代。”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教指委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表示,高层次翻译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政治品格、精湛的翻译能力、跨文化的传播能力、专业领域的知识、广阔的国际视野以及熟练的翻译技术等六大能力素质。

事实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翻译工作是否存在可替代性正饱受质疑。“人工智能的发展与翻译人才的培养相辅相成。”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展示了语音一体化建模、实时同传、个性化语音等人工智能翻译领域新近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上外与科大讯飞早在2017年就开始共建联合实验室,深入研究人机协作口笔译智能辅助技术、智能语音教学和多语种数据技术等前沿课题,探索未来人机耦合翻译新模式,构建翻译人才培养体系。

年会开幕式上,中国外文局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深化翻译和国际传播领域的产学研合作。

翻译是促进人类文明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翻译大国”,翻译不仅推动语言文学的革新发展,还在知识普及、思想启蒙、经贸往来、科技传播,乃至社会演进中扮演重要角色。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布的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翻译不再依附于外国语言文学,已被独立列入文学科门类专业学位类别。面对当前从“翻译世界”向“翻译中国”的历史性转变,加快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翻译学科体系、培养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实属当务之急。

“上外历来重视翻译学科建设与发展,特别是翻译专业学位教育和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介绍,该校立足多语种、跨学科、跨文化综合优势,深入推进“多语种+”办学战略和以“跨、通、融”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持续深度参与翻译专业学位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