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康健园 | 从中医视角浅谈“感冒”的那些事儿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潘嘉毅     作者:游毅 杨玲     编辑:潘嘉毅     2022-12-02 21:58 | |

冬季降临,气温呈断崖式下降,生活在湿冷环境下的上海稍不留意就容易感冒。

说起感冒大家都耳熟能详,受凉后出现怕冷,发热,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就是“感冒”,或者叫“伤风感冒”。那“感冒”这个词的来源是什么呢?中医有什么解说?可能了解的人不多,我们就这个问题聊一聊。

感冒的由来

“感冒”这个词来源已久,在北宋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全世界第一部官方成药指导手册)有“感冷冒寒”的记载。书中描述了感冒典型症状之一就是“发热头痛”,“参苏饮”可以“治感冒发热头痛”。当时“感冒”这个词就算第一次出现了。明朝《医方考》提到:“南方风气柔弱,伤于风寒,俗称感冒。感冒者,受邪肤浅之名也”。说明至少在明朝时,江南一带民间已有“感冒”的俗称。

“伤风”的源头就更久远了,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内经》就有“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的记载。“伤风”一词见于元代《丹溪心法》:“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明清的医家还把“感冒”和“伤风”做了区别,说都是风邪(外感)侵袭了皮毛,轻的称为“感冒”,比感冒稍微重点的叫“伤风”。很多医家也会把“伤风”、“感冒”互称,没有那么严格的区分。

总体来说,“感冒”“伤风”就是一个皮毛小疾,但中医却比较重视,这和中医的一个理念有关——“善治者治皮毛”。

防微杜渐——善治者治皮毛

中医是非常注重疾病的最初阶段的,因为这个阶段相对容易治疗。就如《黄帝内经》所说:“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等病入五脏,治疗的效果大打则扣,谓之半死半生。

及早发现疾病的萌芽,及时去治疗和纠正,是中医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一思想在《鶡冠子》中一段魏文王之和扁鹊对话体现得淋漓尽致。

(魏文王)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在《韩非子》中“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也是这一思想的表现(扁鹊是古代对名医的称谓,见蔡桓公的扁鹊和见魏文侯扁鹊可能不是同一个人):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最后一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看一眼蔡桓公,转身就跑了,“(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这个疾病已进入了最终阶段,那是阎罗王管的事,肯定治不好,治不好蔡桓公要杀头,此时不跑更待何时?

感冒是“病在腠理”“病在皮毛”的小病,在“善治者治皮毛”的指导思想下,中医对此是非常重视的,同时也积累丰富的经验,而诊治的核心思想就中医的另一个理念——“正邪相争”。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认为,人自身有一种“正气”,充斥着全身各处,时刻保护着身体不受到病邪的侵害,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外邪侵袭人体时,在体表构筑第一道防线的“正气”(中医称为“卫气”,就是保卫固守在外的“正气”)就会奋起抵抗。如果邪气明显弱于卫气,人就不会得病。以感冒为例,同样在寒冷的天气,有的人不会感冒,有的人有点不舒服打个喷嚏就好了,这就是卫气守护的缘故。如果邪气的力量与正气旗鼓相当、胶着不下,或者大于正气的力量,这个时候感冒就发生了。

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常识,一般感冒的时候,喝点姜汤,或者吃点感冒药,多喝热水,发发汗,大部分人都会好转;但有的人发了汗症状还是没有缓解,甚至会加重。同样都是感冒,同样都发汗治疗,为什么有的人能好,有的人好不了,甚至越来越重呢?这个就涉及到了中医的另一个理念——“同病异治”。

同病异治

同样的感冒,正邪斗争的反应不一样,治疗的方法就不一样。

以感冒而言,当邪气和正气旗鼓相当的时候,正气虽然还能御敌于外,但是已经在体表胶着了,会出现发热、怕冷、鼻塞、头痛、身痛、无汗等症状。如果邪气和正气都不强,症状相对较轻;如果邪气和正气都很强,斗争就会比较激烈,症状就比较重。不过这些症状全都是体表部位的症状,发发汗就可能好转,老百姓一般都会用生姜,或者用葱白、豆豉熬一大碗汤,症状轻的吃正柴胡颗粒这类的中成药,或者为了方便吃点泰诺、克感敏这样的解热药,出汗后就会好。如果患者还有咽喉红肿痛、口干、鼻塞流黄涕,就不适合只喝姜汤了,喝姜汤后咽痛、口干的症状加重就需要加金银花、板蓝根这一类的清热药,或者吃连花清瘟这类的中成药,如果咽痛、口干伴有咳嗽吃银翘散;如果咳嗽有痰,要根据痰的白或者黄,稀或者稠加川贝、射干、紫菀这一类的药;如果有身上重、胃口差、腹泻、舌苔白腻,可以口服藿香正气水(丸、胶囊)这一类的药……

正气和邪气斗争之后,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汗也出了,但病没好,这时候邪气就要乘虚而入,跑到了比体表皮毛更里面的一层了,这个时候表现出汗出、怕风、头痛、鼻塞这些症状,那光喝姜汤效果就不好了,此时中医常用桂枝汤治疗。

正气相对更弱,再一次退守防线,可能就会出现胃口不好、吃不下、想吐、往来寒热的症状,属于小柴胡汤(颗粒)治疗的范畴;体质更弱的还可能出现昏昏欲睡,手脚冰凉,怕冷,腹泻,脉微细的症状,部分还可能威胁到生命。

邪气如风,喜欢趁虚而入,所以感冒还可以诱发旧疾,有的人本来就有哮喘、心脏病、肾脏病等基础疾病,一旦感冒可能就会迅速诱发这些疾病的加重,外患引发内忧,小小的感冒可能就转变成了重症。

感冒虽小,如果治疗不当,可能变证丛生,反复误治,也同样会有危险,就像《伤寒论》说的那样——“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注重将息

服药后的饮食生活调养也很重要。《伤寒论》有服药后将息的详细记载:“服(桂枝汤)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这一段话交代了几个方面注意点。

辅汗法:喝完药之后,喝热稀粥一碗,发汗。

发汗程度:要遍身微微汗出,不能像水一样往外流,这样肯定不能好。

停药时机:如果微微汗出后病好了,虽然还有药,也不要再喝了;如果还没发汗,再继续治疗。

饮食忌口:禁生冷粘腻、难消化、刺激性、味道难闻的食物。

众所周知,秦汉的古籍都是用刀在竹简上刻出来的,所以用词特别简练,但成书于汉代的《伤寒论》居然用一大段文字,详细交代用药后的调养,就知道古人对感冒的重视程度了。

综上所述,感冒虽小,还是要高度重视,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如今已入冬季,容易受寒,一定要注意保暖防寒,添减得当,未病先防;如果感冒了,要注意正确选择用药,生活饮食注重调养将息,如病情有变化,及时就医。

游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 杨玲(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老年科)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