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教育 > 正文

用你的故事照亮我的青春 大同中学学子为39名院士校友写了一本传记集|学堂有名堂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陆梓华     作者:陆梓华     编辑:马丹     2022-12-30 13:49 | |


图说:上海市大同中学校门右侧的院士墙 采访对象供图

在上海市大同中学校门右侧,有一整面院士墙,镌刻着39名院士校友的姓名和简介。然而,学习生活紧张忙碌,大部分学生很少有时间去品读那一个个名字背后的故事。

2022年,大同中学迎来110周年校庆。同学们接到了一份特殊的长期作业——为每位院士校友撰写一份独具特色的人物传记。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整理和打磨,由同学们亲笔写就的人物传记集,雏形初现。

“这是学校校史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大同中学校长应华介绍,今后,学校也将通过升旗仪式、校班会课、宣传展板等形式,以及院士墙、校史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等载体,讲好院士故事,用院士们的为人为学风范来激励学生,用院士精神来感召学生树立人生理想。

青春不在乎年龄几何

“第一次有这样一个机会从一位院士的成长经历、主要成就、外界评价等多方面去了解他。”高二(7)班徐上善道出了同学们心声:每一砖一瓦上刻着的名字不仅仅只是代表了一个人,更代表了一段时光。

遗憾的是,很多院士已经辞世,同学们更多地是从过往的文字和视频资料中,走近院士的人生,也初探一个个陌生的科研领域。而令老师欣慰的是,每一份成稿的文字背后,资料出处标注得清清楚楚。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敬熊是我国第一代航天人,曾为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研制导弹天线,被誉为给导弹装上“眼睛”的人。然而,在接到写作任务前,“陈静雄”三个字对于高二(5)班女生李锦宜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得知今年3月陈敬熊院士刚刚以101岁高龄辞世,小李不禁感慨,“他们活在画质模糊的黑白影像中,可能直至白发苍苍才出现在镜头中,像一位普通的老人一样。但是,精神是不会轻易消弭的。”她更感动于陈院士的人生轨迹——少年时,在作文纸上写下“要占领中国,比登天还难”的宣言;青年时,有了一份稳定工作但还是千里迢迢奔赴北京投身科研。青春对一名科研人而言,无关年龄,是一生的执着与热爱。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致力中华复兴征程”,这是中国工程院网上院士馆王越院士的座右铭。准备传记写作时,高二(2)班姜雨萌读到了更多关于王越院士的故事,比如他年少时如何在家仇国恨中暗暗立下报国志向,青年时如何紧跟国家发展需要、摆脱时代的冷气向上走,又比如为何他决定晚年投身教育事业。“王越院士始终与新中国国防事业一起成长。”姜雨萌说,这让她也坚定了自己的志向,“我们要像王越院士一样,用十分的热忱、十分的严谨、十分的期待,与新时代的祖国同在,筑就更美好的征程”。

在搜集关于水利水电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生平资料的过程中,高二(9)班女生钱其玥则感受到了传承的力量,“无论是青年时期的刻苦勤奋、心怀理想,抢修淮堤时巾帼不让须眉的报国之志,还是三峡工程论证中的力排众议、勇于担当,抑或是晚年卸任后仍旧为中国的水利事业殚精竭虑、躬身自省的精神,都是她践行和谨守‘清芬世守’钱氏家训最好的写照,这让作为钱氏后人的我倍感骄傲与自豪”。

他们的字典里没有“躺平”

“艰苦年代的‘斜杠青年’”,这是高二(5)班刘悦临为半导体与光电子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高鼎三赋予的“新身份”。原以为,科学家都是“学究”,令他意外的是,“一名半导体专家早年居然函授攻读文科,他甚至还想过投笔从戎,做过参军的尝试。对历史尤感兴趣,还酷爱足球,曾担任大同足球队队长……”这让刘悦临想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写过的一段话:“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找到一个他热爱并愿意为之奉献一生的领域的,而是在不断地尝试中慢慢明确自己的志向。”刘悦临坦言,反观当今的年轻人,虽然物质丰富,但时不时就把“丧”“摆烂”“躺平”等词挂在嘴边,很多同学对自己未来的规划甚是模糊。

“高院士的故事告诉我,我们不必害怕试错,希望我们不断尝试,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使命,并为此坚定不移地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刘悦临说。

在西安交通大学官网查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姚熹的联系方式,高二(8)班女生王贇试着发去了电子邮件。“来信收到,迟复为歉……”很快,86高龄的姚院士回信了。为了帮助王贇完成写作任务,姚院士发来了腾讯会议邀请码,邀请王贇一起参加西安交大组织的对他的在线集体采访。整整3个多小时的时间,姚熹院士讲自己的科研经历,也分享童年经历。听着听着, 王赟的脑海里忽然冒出一个词,“土”。她听到姚院士说,一个人的做事方式会影响他一生的成就,而他的做事方式就是“脚踏实地,持之以恒”,这份踏实,就像极了泥土的气质——它们造就了岩石,而岩石不可移动的。她更钦佩老科学家在耄耋之年,仍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精神。从姚熹院士不经意提到的细节中,王赟似乎找了某种神奇的缘分——童年时,家里有个点灯芯的陶瓷灯,也许因为这灯火永远在他心中燃烧,姚熹院士为提升我国在电子陶瓷领域的学术地位做出了不凡贡献。

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雪榆被誉为“中国冷挤压技术之父”,他的教书育人观,在高二(8)班张厉芫心中产生共鸣。“成绩和排名成似乎为了我们很多人有且仅有的追求,可阮教授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从来不是因考试成绩而存在。学习过程中对自我学习方法的培养,才能使人受益终生。”

“看,他是多么有趣亲切的人呐!”越是走近中国科学院院士、热能动力工程学家陈学俊的生命,高一(五)班邢怡然就越发觉得幸运,自己遇见了一个有趣的灵魂。陈院士十分喜欢音乐,认为每周去听听音乐、唱唱歌是有好处的,可以放松脑袋。1941年,他还在《贵阳日报》上发表了歌曲《工程师与音乐》。“曾经,我认为冰冷、严谨、细致的科学研究离自己十分遥远,现在,虽然未曾亲眼见到陈院士,但,我想科学家们也都和我们一样过着普通的生活。”小邢也记住了陈院士的“三乐”人生观: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

从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器工程专家徐志磊身上,高二(4)班男生郭正悦则读到了另一个人生关键词,“好奇心”。在短视频平台上,郭正悦刷到了“白发院士”的一段演讲。从苹果手机到瑞士名表,从星巴克到农家乐,年轻人熟悉的一切,90多岁的老人照样可以聊得不亦乐乎。“徐志磊院士的一生中有分别时刻,有艰难时刻,更有骄傲时刻。好奇心作为内在驱动力,让一个个碎片串成了一整条令人钦佩的人生故事。”郭正悦感叹。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