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纪实 > 正文

记忆 | 探访俞平伯

来源:     作者:周忠麟     编辑:史佳林     2023-01-05 17:50 | |

对于新中国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俞平伯是那样的陌生。说起他,其实就是一个“沉睡”中的“出土文物”,我这样说,并无调侃俞平老的意思。

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由于从事刊物的编辑工作,我曾思考一个问题———中国有很多世纪老人,其中如夏衍、巴金、冰心、俞平伯等,都是在1900年出生的,到改革开放以后,他们都已经到了耄耋之年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也比较宽松了,我们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应该抓紧时机,拜访这些世纪老人,为祖国留下珍贵的文学遗产。

俞平伯是清末学者俞樾的曾孙,著名的散文家、红学家、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1900年出生在苏州的浙江德清。他曾和朱自清一起创办过中国最早的新诗月刊《诗》。俞平伯曾经考证出《红楼梦》原书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而后面的四十回则是由高鹗续作。俞平伯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后来胡适赴美,顾颉刚则远离了红学圈子。俞平伯成为了新中国大陆红学界的“第一人”,发表过红学著作近40万言,被人称为红学的“泰斗”。

但俞平伯对《红楼梦》的研究,走的仍是考据的路子。据说喜欢《红楼梦》的毛泽东,看了俞平伯的一些文章后,大为赞赏,还把俞平伯补为全国人大代表。

但随着1954年3月李希凡和蓝翎在《光明日报》上对俞平伯的挑战,毛主席说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是资产阶级的唯心论,俞平伯从此销声匿迹“沉睡”了,远离文坛。此所谓“成也红楼,败也红楼”。

我当编辑时,俞平伯当时已经在土里“沉睡”了近30个年头,而且尚未“出土”。我当时就认为,红学之争只是学术之争,所以就想去北京采访之际,拜访一下俞平老。

早在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时候,我拜读了俞平伯和朱自清各自撰写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知道了俞平伯、周作人、朱自清等其实就是中国现代白话散文的鼻祖。之后,又喜欢上了俞平伯的散文名篇——《西湖的六月十八夜》。《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西湖变幻的美,造成一种空灵和朦胧的意境。

1983年9月,我与俞平伯通信后,他在9月28日给我的明信片上说:

“忠麟同志:来信转到。拙文芜杂,得失参半,乃蒙鉴赏,为幸。旧本零落并无新刊,难塞雅意。今年有新印三书,开列于下:1、俞平伯选集,他人所编,我未校对——上海文艺出版社。2、杂拌儿之一二,我看过。江西人民——百花丛刊内。3、依旧书重印,《我们的七月·六月》,系同人刊物,我与朱君所作颇多,上海书店出版部。

你在上海找书不难,另有《论诗词曲杂著》,古籍出版社,云年底出书。匆匆奉复,即颂  著祺

俞平伯 九·二八  南沙沟十一楼一门二号”

1983年10月初,为了亲耳聆听俞老对散文的见解,我就当了名不速之客,拜访了尚在“沉睡”中的俞平伯。我去南沙沟拜见了俞平老,记得那已经是冬天了,我孤身驱车来到了南沙沟,到了二楼。因为我知道俞老已经谢绝接待一切来客,所以也不事先预约,径直闯入府上。俞老的女儿为我开了门,然后从漆黑的后屋请出了俞平老。只见俞老穿着一身黑色中式衣裤,慢慢地走了出来。甫一入座,我定睛一看,发觉他的衣服很新,但衣服上却布满了一个个小洞洞,可以说星罗棋布。小洞洞还特别明显,因为已经能看到洞里的白棉絮,形成了“满天星”。事后才知道,那是俞老吸烟的烟灰烧出的杰作。据说俞老嗜烟嗜肉,不受控制,吃完就睡,自然率性。

俞平老似不善言辞,那天他是睡眼惺忪,我也不便多说,只记得我说自己在细读他的散文,日后请他指教,然后我把已经写就的六千字的《细腻绵密 文思郁勃的西湖的六月十八夜》,递给俞平老,请他指正。并告知他,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将要全文播送他的《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及我的赏析文章,其他聊了什么也记不清了。

10月20日,我收到了俞平老用我稿纸下半部空白部分裁下来后给我写的回信说:

“来信、稿件均收到。我的文字本是随便书写,少有可取,原不值得介绍。承你逐爱,写为文字,且予以广播,为愧……我因久病,其他未能一一枝改,至歉。所询两点亦不能答复,以均不值得重提也。原件奉还,余不一一。

平伯  十月十七日”

俞平老虽说“未能一一枝改”,但却在我的原稿上改动颇多,有的地方甚至有剪贴和加入过渡语句等字迹,煞是费心。由于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又整天沉湎于昆曲,俞平伯基本不会动笔去写文章了,所以人们看不到他的手迹了,而我却珍藏有俞老以上两封手书,他的字就如同火柴梗堆积起来一样,和他的言语一样——木讷、呆板。然而,让我惊奇的是,他早年的书法却是那样的精彩和灵动。

得到俞老的指点,我对拙稿进行了再次修改,上海人民广播电台1984年2月11日,在《作家与作品》节目里,播送了笔者撰写的《细腻绵密 文思郁勃的〈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其实,我称俞平伯为“出土文物”,并无调侃他的成分,而正是由于他在“地下”“沉睡”了32年,也正因为有了这个“护身符”,才让他得以摆脱了十年动乱中的更多迫害。最后塞翁失马,却得以完璧归赵。

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为俞平伯召开了“俞平伯从事学术活动65周年庆祝会”,俞平老才得以平反。令人遗憾的是,四年以后,他便辞世了,享年90岁。(周忠麟)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