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财经 > 正文

聚焦企业如何实现ESG转型等焦点 毕马威协同各方举办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峰会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杨硕     作者:杨硕     编辑:杨玉红     2023-01-13 15:47 | |

新民晚报讯(记者 杨硕)当下,世界各地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频发给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带来了严重影响。作为一种综合关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绩效的新型企业评价体系,ESG正在逐渐成为全球衡量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新标杆。

1月12日,毕马威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峰会暨首届毕马威“未来·ESG”大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本次峰会邀请了行业权威学者、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等,围绕ESG方面的领先实践与成功经验、企业ESG转型的机遇和挑战、绿色金融如何助力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等主题进行深度探讨与分析,共话ESG发展新趋势。

毕马威国际ESG主管合伙人John McCalla-Leacy在视频致辞中指出,ESG并不止于气候领域。在环境、社会和治理这三个领域,推进ESG不仅可以使企业在未来免于陷入被动,而且可以帮助企业做好准备,以更高的透明度、更强的韧性和更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来成为趋势的引领者。这些年来,毕马威也在不遗余力地推进合作伙伴关系,加速实现城市环境的脱碳化进程,为企业提供支持,帮助他们落实和推广解决方案。毕马威还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积极支持和促成资金配置,让更多的资本流向那些能够产生深远影响的低碳可持续发展项目,确保可持续能源转型得到公平、公正实施,同时激励和影响利益相关方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自然环境。

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公司董事长陈志祥博士围绕“中国碳交易市场创新发展展望 ”作主题演讲。他介绍到,全国碳市场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依托全新的市场机制,发挥了不同于行政手段的创新功能,增强了企业“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意识,充分验证了全国碳市场“直接减排”和“定价激励”的双重作用。我国想实现双碳目标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全国碳市场需要适应好新形势下的新变化新要求,以创新思维引领低碳转型新发展:以功能创新强化市场机制的核心作用、以制度创新建设完整全面的政策体系、以金融创新促进生态要素和金融要素融合、以协同创新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合力。

从中国企业的视角出发,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么新围绕“中国碳达峰历程中企业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提到,受政策约束、市场准入压力、资本市场三重因素影响,企业已重点关注自身产品生产环节的碳减排。为形成发展的碳优势,企业选择顺应时代趋势,首先以ESG为指引,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与模式、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与可持续绩效、提升市场竞争力、吸引投资者,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其次是聚焦主要业务,减轻脱碳的发展压力;然后积极关注政策性趋势,形成新增长空间;最后重点关注实用型技术创新和应用,促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与产业发展。

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教授在本届峰会上聚焦“打造“绿资产”,推动绿色发展——生物多样性金融与企业的参与”提出指导性建议,绿色发展面临着环境外部性的内部化、期限错配、缺少对绿色的明确定义、信息不对称(如投资者与资金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分析能力缺失五大挑战。这要求我们在打造“绿资产”时,应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增长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形成“绿资产”的积极政策环境,以“需求型”、“能人型”和“外向型”为导向大力发展“绿资产”经济,从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和绿色低碳国民教育体系,支持“绿资产”发展。

峰会现场,毕马威中国发布了ESG领域最新报告《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调查》,毕马威中国ESG报告和鉴证服务主管合伙人朱文伟详细介绍道,当下世界可持续发展报告模式及制度均处于快速发展、瞬息万变的阶段,多数企业将如何改进自身以应对不断更替的环境纳入优先考量。毕马威结合多维度的ESG热点话题与中国发展的最新动向,归纳出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三个重要方向:一是分析重要性议题,推动利益相关者参与;二是响应“双碳”目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三是完善ESG披露标准、鉴证赋能企业报告公信力提升,探索共赢机会。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