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健康 > 正文

“这两天好转的患者越来越多了!”救治危重症的“主战场” 他们全速奔跑托起患者生命线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郜阳     作者:郜阳 张莎莎      编辑:裘颖琼     2023-01-13 16:56 | |

图说:曙光医院重症医学团队每日查房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随着疫情发展趋势基本向好,急诊就诊高峰逐步放缓,救治工作的重心转向“降死亡、防重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充分发挥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在“大上海保卫战”积累的宝贵经验,在原有的分级分流转诊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整合重症监护、相关科室重症监护、重症监护扩充病区三级资源,全院统一管理,加快重症患者的收治、转诊速度;医院每日进行危重症病房交班例会;市级专家开展每日巡查,采用“一人一方”的救治指导,切实增加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效率。

在这个危急重症救治的“主战场”,无论是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前来支援的全院医护,还是负责协调保障人员、设备、物资的行政后勤人员,每个人都在努力奔跑,为患者争取每一分生的希望。

图说:医护人员为重症患者打气加油

“三头六臂”医生每分每秒在和“死神”赛跑

急诊和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倩是这个“战场”中的主心骨。在每日全院大交班前,她一定会带着重症队伍每日查房,对每个重症患者的情况,她都了然于胸。

“通过肺泡灌洗,我们可以查出一般痰培养查不出的病原体、细菌……部分重病人因为免疫屏障被破坏,本来‘静默’在体内的病原体、细菌也会发出来,”王倩说,“我们要尽早调整用药,为他们尽可能抢夺时间。现在全院都在为这些重症患者开‘绿灯’,我们就更加不能松懈,一刻都不允许。”看着一个又一个危重症患者被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近一个月了,终于从这个统管“急诊重症区”的“铁娘子”脸上看到了笑容。

“欧阳,帮这个ECMO患者做个心超。”王倩边查房边说。欧阳洋副主任医师迅速推起床边超声仪,利落地开始操作。每一位重症医师都是“三头六臂”的多面手,除了擅长脓毒血症、重症急性胰腺炎、多发伤等多种危急重症的诊治抢救,还能独立完成人工气道建立、动静脉穿刺置管、呼吸支持、血液净化、血流动力学监测等等。

“ECMO就是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目前东院重症监护室有两位患者正在进行ECMO治疗,对于重症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ECMO好像给予一个托举的力量,让他们不要一下子‘摔到地上’,等到患者的心肺功能可以‘自己行走’的时候,能够顺利脱机,才意味着治疗的最终成功。我们要竭尽全力,不放过任何一个挽救生命的可能。”欧阳洋介绍。

这边刚操作好,欧阳洋又指导护士帮一位87岁的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俯卧位通气对改善患者通气质量至关重要。但是也要因人而异,有的患者本身一侧肺功能就有问题,俯卧通气的效果可能不如侧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查房结束,他又在给年轻医生和护士们讲解俯卧通气改善通气质量的原理。

“这里是重症救治的前方阵地,也是守住患者生命最后的底线。我们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面对每位患者。每个细节都不能放过,因为它可能就关乎生命。”每一位医护人员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先是面对急诊大流量,现在转战重症战场,人均“阳过”的他们,没有一个退缩。

定点医院积累的经验很宝贵

一早,在西院十楼重症监护室里,急诊和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淑芳带领团队正组织一次抢救——一位老年患者突然气道大出血。“侧卧位,吸引器吸引……准备气管插管”医护团队迅速反应、密切协作,通过局部止血和全身止血药物结合运用,又一次把患者从危险边缘拉了回来。

“现在我们(监护室)里面的13张床和外面的17张(亚重症)床都是满的,像这样的抢救每天都会有几场。这几天已经好多了,高峰的时候,监护室外面都是加床。目前,我们监护室一共5位医生,也都经历过感染,高峰的时候大家都是咬紧牙关硬扛。还好,我们西院有做定点医院时的宝贵经验,这波高峰来临时,全院就迅速回到当时‘备战’的状态,床位统一管理,保证患者转运效率,保证设备药品供应,给我们重症患者的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副主任医师张涛正在对一位即将拔管的患者做评估,他刚刚经历了近50天的支援外地工作,回到上海隔离一结束就连忙投身另一个战场。

“当时,隔离一结束我就打电话给张涛,其实心里很不好意思,但是实在是人手不够。他就说了一句话什么时候让我来我都可以,我真的很感动。其实我们的医生护士都是这样的,跟4月份那时候一样,每个人都是‘战士’。”李淑芳说。

不大的监护室里,护理姐妹们的脚步也是一刻不停,穿梭在各个床位间。定期的俯卧位通气是对他们体力的考验,通常需要5-7个人共同协作才能完成,一次下来汗水都会湿透衣衫,一天下来,这样的操作往往需要几十次。

图说:护士帮助患者定期俯卧位通气

最大的生日愿望是疫情早日退散

外科重症医学科(SICU)副主任施荣,前不久结束援藏工作,经过短暂休整就投入到这场与新冠病毒短兵相接的战斗中。“目前,外科监护室里也绝大多数都是内科的重症患者,”施荣介绍,“全院统一安排,我们都是‘重症人’!近几天情况逐渐平稳,床位的周转也快起来了。重的患者转进来,轻的转出去,给有需要的患者开出更多通道。”

SICU是新建的监护室,软硬件的配备都是最好的,环境也相对宽敞。但这对医护人员的脚力也提出了挑战,跑一条对角线就好比百米冲刺,一天不知道要多少趟这样的往返。

“这两天好转的患者确实越来越多了!”施荣说,“这是一位重症肌无力患者,重症肺炎进来的,一开始预后并不是很乐观,但是这位老先生非常配合治疗,对我们完全信任。昨天已经成功拔管,现在的各种指标都恢复得很不错,我们所有医护人员都感到非常振奋。”医护在给患者带去生的希望的同时,也被患者的坚强和理解深深地感动和鼓舞。医患携手,并肩作战,才能打败病毒,走出这生命的危机。

两天前是施荣的生日,忙碌的他依然奔忙在工作岗位。今年,他默默地许下生日愿望,愿疫情退散,国泰民安!

通讯员 张莎莎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