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米、磨粉、搅拌、过筛……”临近春节,金山区漕泾镇阮巷村村民王春花又忙碌起她的“焋(zhuàng)糕”生意了。
王春花做“焋糕”已经有6年了,这是她从父亲那儿学来的手艺。从刚开始第一笔1000屉糕的订单,到现在每年3万多屉糕的订单,其中经历了从摸索、改进到精益求精的过程。
图说:王春花在制作焋糕 。漕泾镇供图
说起第一笔订单,王春花记忆犹新:当时初学手艺,在熟人的介绍下拿到了第一笔订单——给老人做重阳糕,她心里既高兴又紧张,就怕自己做得不好。
当时没有脱水机,磨好的米全靠在太阳底下晒干,蒸箱也比较小,一次只能蒸15屉糕,时间比较长。在亲戚的帮助下,王春花用了将近3天的时间赶制出了1000屉糕,软糯、香甜、不粘牙,得到了老人们的认可。第一笔订单的成功给了王春花莫大的信心。靠着口碑,来她这里订糕的人也越来越多。小蒸箱换成了大蒸箱,一次能蒸90屉糕,每天能做800到900屉。重阳节是订糕的旺季,有7000到8000屉的订单量,重阳糕特别受老人欢迎。
图说:王春花在制作焋糕 。漕泾镇供图
被问及好吃的秘诀时,王春花直言,掌握好米的水分是关键,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之前淘好的米全靠自然晒干,不好掌握,后来买了脱水机和磨粉机,确保水分合适,磨出的粉足够细腻。豆沙馅用红豆现做,还添加了自制的猪油,这样做出来的“焋糕”色泽更亮,吃起来更滑。
此外,根据顾客需求,王春花在糕的口味和样式上也不断改进。除了传统的糯米粉做的糕外,还有紫米做的糕,口感更糯,更有嚼劲。每一块方方正正的糕上,印有不同的图案,多达三十几种,有动物类、花卉类的,也有“喜、福、花好月圆、百年好合”等字样的。
图说:每一块糕上印有不同的图案 。漕泾镇供图
闵行区的赵先生是这里的老顾客了。今年春节临近,他又订了100屉糕,除了自己吃外,还有亲戚朋友托他购买的。王春花说,新年吃糕,寓意步步高升。这几天,除了金山本地的顾客外,还有宝山、松江、浦东等地的顾客前来预订,目前她已收到好几笔订单,虽然忙碌,但心里很甜。
新的一年,王春花还盘算着把地方再扩大一些,让“焋糕”生意再上一层楼。
通讯员 徐锋琴 新民晚报记者 屠瑜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