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体荟魔都 > 正文

从实验室到训练场,他们为体育插上科技翅膀,让冠军培养有迹可循

来源:     编辑:解雯赟     2023-01-20 16:58 | |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力备战巴黎奥运会、粤港澳全运会的关键一年。特别是随着杭州亚运会、广西学青会等赛事临近,申城的体育健儿们即将迎来新一轮大考,这让今年的冬训显得更加重要。

强体能、补短板、砺精兵,每一个目标背后都离不开科技的助力。一个月前,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的数十位科研保障人员,像往常一样开始了忙碌。然而,除了在体能训练、医疗康复、运动心理等领域不断攻关外,今年冬训,他们还迎来了许多新的挑战。

来源/上海体育(下同)

精准监控:从每月到每天,让运动员更快重返赛场

往年11月,各运动队基本都吹响了新赛季备战的号角,但是今年入冬后,不少运动员却是在“刀片嗓”“水泥鼻”中度过的。加上2022年多项赛事延迟或取消,导致一些运动队12月还在打比赛。

这让体科所副所长崔燕不免有些着急:“冬训被迫暂停,带来的不仅是训练时间大大压缩,多数运动员在阳康后普遍出现了掉肌肉、掉体重但体脂增加的情况,这意味着受伤的风险更大。”如何通过科学保障,帮助运动员更快更安全地重返赛场?成了他们今年冬训面临的首个难题。

“我们是科研单位,一切得想在前、做在前。” 于是,当运动队出现感染情况后,崔燕就和所里的同事第一时间搜集了国内外关于新冠康复的参考文献,及时指导大家学习。

同时根据不同项目情况调整冬训保障方案,比如排球、游泳、赛艇等队就在元旦后陆续实施了每日晨脉监控和体重体脂监控。“以往每个月或者每个周期测一次,现在增加到每天,更精准的监测可以提醒教练员及时调整训练计划,保障运动员的安全。”

不仅如此,体科所还及时和基地中心沟通,对运动员的饮食、营养进行科学指导。为了防止运动员厌训厌战,心理疏导团队也不定时“上线”,深入各队给大家焦虑的心情“松绑”“解压”。

科技助力:寻找新凤凰,助力竞技体育更快出人才

一系列科学、精准的保障方案像一股股暖流,在这个寒冬汇入了申城的三大训练基地,为体育健儿们增添了更多斗志和信心。在莘庄片区,何俊良率领的田径科研团队就有条不紊地开启了全球同步冬训的步伐。“田径项目多,今年冬训的地点也比较分散,除了上海,福州、欧洲都有我们的队员。”5个重点项目、6个重点组分散在世界各地,何俊良心里却丝毫不慌。

“去年开始,我们有了训科医一体化的平台,消息沟通很顺畅,每周视频会议,不管在哪里都能及时保障运动员的常规机能监控和定期体能监控。”投掷组所在的崇明基地,新建的特殊环境实验室也在今年冬训开始投入使用,满足了运动员更多针对性的训练需求。何俊良自豪地说,新周期,越来越多科技元素正在为上海竞技体育实现更大突破提供有力支撑。

这一点,上海体科所竞技体育研究三中心副主任马国强同样深有感触。作为火凤凰“钟天使”东京奥运夺冠的幕后功臣之一,马国强表示,从训练到比赛,从赛前到赛后,中国场地自行车处处都有科技的影子,而且这些“秘密武器”正在惠及更多运动员。

比如东京奥运周期里,钟天使采用的间歇训练方法,如今就在科研团队的持续探究下,升级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方案,在新周期帮助更多青年运动员成长蜕变。不仅如此,马国强还把东京奥运周期里学习到的很多新方法、新装备带回了上海。

“钟天使退役后,我们希望上海自行车能有新凤凰接棒。”这是马国强的心愿,在他看来,科研人员不仅要为现役运动员、教练员做好保障,提供科学支撑,也有责任和义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科学角度对后备人才做好测评,发现更多苗子,帮助上海竞技体育更快出人才。

打造“冠军模型”,让“上海力量”成为更强“中国力量”

可喜的是,随着“训科医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上海体科所正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强化科技赋能。就像副所长邱俊说的,既要向前冲,也得时不时地往后看一看,“通过竞技体育大数据平台,梳理过去五年各运动队的指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打造某个项目或某类人群里相对意义上的‘冠军模型’。”

邱俊感叹,科研就要靠实实在在的数据说话,困难带来挑战也带来机会,寻找新方法,才能帮助运动员实现弯道超车。尽管挑战重重,但随着去年连续从国外引进两位“洋博士”,上海体科所的实力进一步壮大,也让邱俊对上海体育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如何全面发展?如何加快建设?对上海体科所的科研工作者来说,就是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

比如上海体科所和申城运动员在今年冬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其实并非个例。在全力冲刺2023年杭州亚运会和积极备战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关键时期,如何帮助更多中国体育健儿在感染后快速恢复至原来的竞技水平,在世界赛场争金夺银,同样迫在眉睫。

日前,上海体科所为国家队科研保障的专家们,就在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的组织下,与多领域专家一起遍阅文献、结合实际,撰写了《国家队运动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康复训练指导》,帮助体育健儿拔丁抽楔。他们默默无闻,却上下拧成一股绳,在亚运、奥运赛场上将“上海力量”汇聚成更加强劲的“中国力量”,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体育的强国之路不止在竞技场上。

未来,上海体科所也将继续对标国际,面向运动队,以训科医一体化团队建设为抓手,持续在科技赋能、数据为王方面下功夫,为上海竞技体育备战巴黎奥运会和粤港澳全运会提供强有力的科研保障,同时推动着更多竞技体育科研成果全民共享。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