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健康 > 正文

如何让医生和居民都“留得住”?这些健康“守门人”如是说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左妍,郜阳     作者:左妍,郜阳     编辑:郜阳     2023-02-16 13:32 | |

图说:分级诊疗的重点在社区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下同)

分级诊疗的重点在社区。可大部分人的观念还是,“生病了要往大医院跑”,这种就诊习惯已经由来已久,另一方面,很多人对社区医院的功能并不了解,对社区医生的水平并不信任。基层如何将人才留住,提升职业归属感?如何将病人留住,提升患者信任度?对此,几名社区医生和管理者有话要说。

社区医生的“成就感”在哪里?

周祥俊(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

我工作中的成就感来自社区居民的信赖。记得去年12月,一位多次拿到病危通知书的签约居民,一开始“阳”了在家休息,后来扛不住了建议他到上级医院做CT检查,再到急诊留观、住院、出院,最后回到社区进行康复。整整一个月期间,我和他或家属每天都会发微信视频,有时是指导,有时只是给予来自医生的安抚和鼓励。不仅仅是工作和责任,更多的是互相之间关心和信赖的情感吧。

沙婧婧(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

我的工作成就感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作为医生的职业使命感,社区除了我们常说的慢病管理工作,临床中更多面对的是未分化疾病或者症状,那就需要我们与患者充分沟通,同时也需要我们有扎实的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及时甄别出急危重症的患者,第一时间处理。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曾经转诊过一个不典型心梗的中年患者,让他第一时间得到了救治。第二是患者的认可,这几年来可以明显感受到患者对我们的看法改观了。第三就是和患者共同学习和成长。在我们签约的患者中其实也不乏青年人。我的一位患者36岁,因为高血压、肥胖、肾功能不全来就诊,我和他一起来制定减重计划。这位患者也非常热心,帮助我在我们的患教群里为一些老人解答问题。

图说: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诊室

社区的“舞台”够大吗? 留得住医生吗?

沙婧婧(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

能!我想做一个紧跟医学专业发展脚步的全科医生。我从2018年开始先后在公利医院全科医学科、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全科医学系、中山医院等科室进修学习。最近还在仁济医院进修心脏康复的相关内容,这也带给我更多的思考,比如,学习的内容如何在社区转化落地?三级医院的技术哪些适宜可以在社区进行普遍、同质化的开展?全科医生的工作没有那么高精尖,但我们同样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研思维。

周祥俊(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

社区的舞台是独独属于家庭医生的舞台,同时政策面也给予大力支持。在这个舞台上,医疗、护理、公卫、康复等等每个领域都有可做之事、可成之事。近年来,家庭医生无论是经济收入、职业发展、社会价值都有了巨大的提升,家庭医生可以在社区实现梦想。相信未来,基层医疗发展会更好,机遇也会更多。

曹筱筱(西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副主任、全科医生):

我是一名从基层一线成长起来的医生,工作第七年,我“转型”了——现在的我既担任中心的业务副主任,也没有放弃临床工作。我读书的时候其实是想做一名专科医生,后来阴差阳错来到了社区。那时我就想,好好当一名基层医生,我也会有自己的“舞台”。我们中心去年刚刚拆分成立,能够带领团队一起“创业”、拼搏,我们都充满了干劲。

图说:申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品贮备能满足居民的一般就诊需求

社区发展的短板和机遇在哪里?

彭德荣(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经常有人质疑,社区是否“接得住”病人,救治能力是否“跟得上”,我比较反对这样的讲法。社区跟二三级医院是有功能定位区别的,“能力”配备不一样,并不是说社区没有“能力”,而是拥有“不同的能力”。

社区功能定位是解决一般常见病、慢性病诊疗,并不是处理复杂疾病,医生需要有甄别能力,及时把疑难病人转诊到上级医院去。社区的医生一定要有“全科思维”,需要练就的本领是如何早期发现疾病、如何发现患病风险、如何预防疾病发生。

现在,社区的功能越来越全面,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人才缺口。尤其是经历了本轮疫情救治,社区人员配备更显得捉襟见肘。社区发展得好,设备、人员配备也应当跟上,仍需不断优化社区卫生功能定位,确保机构用房面积和设备配置,同时扩大规范化全科医生培养规模。未来,我们不仅要应对新冠季节性和地方性流行的挑战,更要面对老龄化社会不可避免的更多慢性、流行性疾病。老百姓的传统就医理念还没有改变,很多人仍然无法理解“全科”的概念,还是希望往大医院跑,或者以专科医生的标准要求全科医生。分级诊疗虽有了初步成效,仍是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

唐岚(浦东新区金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上海近年来一直在推行分级诊疗,在这次疫情中,分级诊疗的优势尤为凸显。很多三级医院的专家下沉社区进行指导,大家都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在专家的指导下,全科医生可以很快在实践中摸索出诊疗的方法,然后再去实施。希望在疫情之后,专家也要继续加强对社区的指导。

社区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后才能更好地做好居民的基层首诊,让病人留得住。最根本的还是有水平、有设备、有特色。我们除了在打造康复、慢病管理、护理三大中心外,还有一个特色品牌——伤口护理门诊,以及以中医为特色的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站。未来社区还应持续扩容增能,加强社区各类卫生技术人员配备。

要留住医生,人员待遇和激励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保障。我们社区已经有了好几位高级职称的专家,比如中医科主任程芳,在社区拥有非常多的粉丝。社区要不断给年轻医生提供学习机会,同时在待遇、职称通道上予以更多倾斜。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郜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