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快评 > 正文

新民艺评|除了自拍,我们还能做什么才能更艺术?——浅谈社会大美育要避免的误区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朱光     作者:朱光     编辑:陆玮鑫     2023-02-25 17:58 | |


“周末两天,我都留给了艺术,昨天去话剧中心看了话剧,今天上午去了世纪公园赏梅,下午在这里上图东馆听漫画大师的讲座,今晚继续去话剧中心听如何欣赏话剧《艺术》。然后,我发现现在连去赏梅,都会遇到很‘卷’的自拍人群……

“世纪公园里到处是帐篷,上面挂着‘临时更衣室’,阿姨妈妈拖着行李箱在梅花前面换一套套衣服,拍一张张照片。还有穿汉服的年轻人。她还在背后挂了一幅古画当背景。但你知道今天风大呀,所以古画在风中凌乱,而她的汉服也被风吹得起起伏伏——这个画面,让我感觉她命运多舛……”

以上,是一位老师,在周末参加上图东馆“兔——生肖艺术大展”与郑辛遥、慕容引刀等漫画家座谈会时,提出的问题的“前缀”。最后,她的问题是:“我刚才说的都很有画面感,我会每天画一幅画,不知老师是否还采风?”

“画过,就是活过”,“刀刀狗之父”慕容引刀一句话回复,肯定了她的观察以及坚持画画的好习惯。这位艺术爱好者教师描述的不仅仅是她个人对艺术的追求与迷惑,也侧面反映了社会大美育的推广正当时。除了以自拍、发朋友圈等社交媒体来赢得点赞之外,我们还能做什么才能更艺术?在大部分艺术讲座的观众提问里,最常见的就是——我学的是理工科,但是我觉得我看不懂艺术家的作品,我该怎么学艺术?

社会大美育的第一个误区就是——艺术,不是“学习”来的,而是“感受”到的。因而,艺术,不是“课程”,而是“体验”。如果一定要“学”艺术的话,可以“学”的大概率是艺术史、艺术理论——更像是“知识点”。例如中国四大名著是什么这一类“客观题”。但是,艺术,其实每一道都是“主观题”,因而不存在所谓“进阶课程”。只有确实视艺术以第一职业为目标,进入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才谈得上系统地学习理论、技法等全套“课程”。其余,只要找到能与自己共鸣的艺术形式,体会到精神愉悦,已经足够幸福。

社会大美育的第二大误区就是——艺术,首要是打开五官五感,而不是追求功利目的。参加艺术讲座的爱好者集中在两大类人群,第一类是文艺青年爱好者,急于“学”艺术;第二类是亲子家庭里的家长,急于让孩子“学”艺术的同时掂量“值不值”。例如,家长的普遍疑问是——我孩子爱画画,是否要让他去上素描班?跟哪位老师学更好?买架好钢琴三五万,孩子弹着弹着没兴趣了怎么办?

艺术对人最大的可见的“好处”是——永葆青春,这里包含的“秘密”就是想象力、创造力、好奇心、求知欲等精神力量。仔细想想,什么样的人能保持这样的精神力量?小孩子。12岁后的孩子在想象力、创造力、好奇心等有关创意的指数直线下降,为何?学校教育“规范”了他们——全球各地都是,程度不同而已。艺术家为何保持童心?因为他们深知天真与好奇带来的艺术生命力,或者换言之,他们从未长大,也不想长大且保持了天赋。家长对于孩子学艺术的惯常思路是,将来孩子是否会以艺术为职业?投资学费回报率如何?

对此,漫画家兼育儿博主C酱酱回答:家长要先问自己,你自己想让孩子将来成为怎样的人?漫画家穆逢春答:孩子如果在初三高一左右还没有显现出远远高于同龄人的艺术天赋,那还是放弃吧。戏剧家赖声川认为,艺术家优于常人的其实就是感知力,五官五感的“天线”更发达,更敏锐。因而接受到的信息更丰富,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也越高。因而,艺术,其实是一个人的自知、自觉与自为的能力显现。

社会大美育的第三大误区就是——艺术,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取悦自己。为了别人点赞而做艺术,是当下常态。过度自拍,过度在乎点赞数量,是以艺术之名,行取悦他人之实。假设,只有取悦他人,才能肯定自我,从而取悦自己,那多少有点走偏了。

剧场里的掌声、艺评中的赞美、账户上的数字,确实都是艺术家的报偿,但是他们最大的报偿,是在创作艺术过程中的身心愉悦——他们此时正在把内心的灵感,外化成一个或凝固或流动的美的形式,一如每一个专注看云朵、捉蜻蜓、拼积木的孩子。

进入这样状态下的每一个人,无论年龄,都很快乐。假设经过自己投入的劳动成果,还能赢得同好的共鸣,那么友情甚至爱情就自然滋生,这个爱好还能得到双向滋养。玩乐队不是用来追女生的,玩乐队的过程中找到异性知音共鸣,产生了爱情,是最自然的结果。

纯粹从上手难易程度判断,摄影是成年人略有积蓄就可以跨过的门槛,乃至上海摄影家协会成为当下所有艺术家协会中入会条件清单最长的一个。有了“一键成片”等软件扶助,似乎成为“短视频行家”也不算太难。拍照和短视频,已然成为社交媒体中参与人数最多的门类,分享后期待被点赞也是常见的心态。

社会大美育是一个需要社会社会各界共同积极参与,自发跨界互动,平等交流分享,不为艺术而艺术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搭建一个“让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平台。形成这样的生态环境,艺术也就自然发生。

画过,就是活过。艺术,就是生活。(朱光)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