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书房的虚实

来源:     作者:杨玉成     编辑:史佳林     2023-03-16 14:36 | |

2022年,居家时间多,书房的利用率提高了不少。书房是一个相对清静的所在。这让我对书房,多了一层思考。

作为读书人,自有家开始,书房便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或独立一间,或客厅一角,再不济,也得摆个书架,选几本自以为显得博览的书,分门别类地摆放,经典的、流行的、专业的……整整齐齐,煞是好看。书的旁边,再配上一些相框,便成了家里的一道风景。

朋友来了,觥筹交错之间,一定会到书房看看,抽出几本翻翻,以示爱书之意。自己茶余饭后,更是会到书房转转,闻一闻一路相伴的墨香,里边有很多成长的记忆。

只是风景就是风景。总想着工作重要,书嘛,总有时间读的。书房,不自觉地也就失去了它的应有之义。这该不会是现代社会重形式的缘故?

坐在书房,多少次我扪心自问,书房,确是自己内心深处的理想国呢。

一间完整的书房,必要有书。书房,不是藏书室。书房的书,一般是常看的类型,除了几本镇房之宝,看过的,移走,新买的,放上去,这样不停地更替,犹如岁月的四季。书房,必有茶,也应有煮茶之器。常见古人,一手捧书,一手煮茶,炉子红红的,茶炉突突的,冰天雪地的冬日,独有一股馨香游逸。书房必有墨,书房是看书的地方,也是创作的天地,伴随浓浓的墨香渗出,豪气、文气兼具,胸中也就有了天地之气。书房必有名。书房再小,就像孩子出生一样,一定要有个名字,虽然,这名字并不好起。

然则,这便是自己心目中的书房了。

书房,书籍与房舍不可或缺的结晶。

这方面,我最喜欢的,是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朝翰林的欧阳修说,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册,有琴一张,而常置酒一壶,棋一盘,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文运、官运皆修,童心未泯的欧阳修,是把他的书房当作醉翁亭了吧?

是故,古人认为,书房,既是入世之所,又是出世之地。因此也就有了“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之说。

确实,有形的书房,无形的情怀,它在游方之内,又在游方之外。这可能也是自古以来,即使“世间万物,未有聚而不散者,而书为甚”,文人骚客都始终离不开书房的原因。

这方面,影响至广的,应该是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刘禹锡的《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样“惟吾德馨”的地方,自然是“何陋之有”了。陶渊明则有“委怀琴书”之说。还有陆游的“老学庵”,梁启超的“饮冰室”,鲁迅的“三味书屋”……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了,一台电脑便成了“移动的书房(冯骥才语)”。其实确切地说,这是移动的写字台。书房里的很多东西,是不可能被移走的。所以冯骥才自己也说,“电脑会不会……异化了书房生活的韵致?”“书房,是我的心之所居……或曰,今日之枝,乃出于往日之木也”。

基于此,我相信,无论时代如何风云变幻,萌芽于先秦私塾、在唐朝确立其形的中国传统书房,始终将是读书人心安的故乡。在这里,读书人和书,是互为和谐的存在。在这里,读书人可以做到孟子说的: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杨玉成)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