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名栏 > 正文

十日谈|杨柳东风树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何意     编辑:钱卫     2023-03-25 13:02 | |

我看过最美的柳色,一处是西湖,一处是玄武湖。有柳树相伴,颇多幸福。

初春时节,走在校园附近的小桥上,忽然觉得周围的风景与往日有点不同。定睛一看,原来是河边的垂柳发了芽。柳枝上的点点柳眼,一日日鼓胀起来,很快就把柳条妆扮成浅黄的丝绦。柳眼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青眼”。只是一丝朦胧的春意,却已足够让人欢欣。在尚未变暖的风里,细柳随风一飘,看的人心里也随之一荡。春天夺人眼目的无疑是花,而幽幽春柳则有另一种意趣。

柳树是华夏大地上古老的树种之一,《诗经》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便是例证。古代杨柳不分,杨即是柳。古人清明有插柳、“簪柳”的习俗。人们将柳枝插在屋檐下、门窗上,把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扎成花朵插于发髻,或是直接插于头上。某年春天和几位朋友去南浔古镇闲逛,在小河边见到几株垂柳,忍不住攀折了两枝。柳枝到手,忽然看见河对岸有位老妇人正把头伸出门外注视我,好在她面容和蔼,似乎并无责怪之意。我把一枝柳条绕几绕,盘成一个简单的柳环,递给朋友的女儿。小姑娘雀跃着,一路都戴着这个柳冠。另一枝柳有位年长的朋友接了过去,将柳皮从略粗的一头一直捋到柳枝末端,做了一个柳球。我没想到他还会这一手,他微笑着说:“小时候在乡下常玩,我还会用柳枝削柳笛呢。”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古人离别时常折柳相送,怀念故人时也会折柳寄情。为何是折柳而不是别的植物?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不忍分别,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观点。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中写道:“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我没有作过考证,但喜欢这个解释里的通达之感。柳树适应性强,“随地可活”,正可以拿来祝愿远游的人随遇而安诸事顺遂。

我看过最美的柳色,一处是西湖,一处是玄武湖。春暖时西湖边苏堤上的柳树和灿若云霞的桃花,错落有致地织就一幅春光的锦缎,令人深深沉醉。玄武湖的柳,我是在南京明城墙台城看的。站在城墙上俯瞰湖堤上的一圈柳,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柳烟”。一座古城因为水而灵动,绿意森森的柳树又为这一汪水添了不少韵致。“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柳仿佛是从唐诗里穿越而来,让人疑幻疑真。

春末,柳树的种子随风飘落飞散如絮。每年的四五月份,上海都会进入一年一度的春季植物“飞絮季”,这些飞絮主要来自杨树、柳树和法国梧桐。市区的飞絮以法国梧桐的果毛为主,园林绿化部门为了控制它的飞絮,只能修剪控果,但对柳树的飞絮好像并没什么好的方案,然而柳树形态优雅又遮荫,飘絮这个小小的缺点终归是可以接受的。我读大学时,复旦东门口两边的行道树都是垂柳。有朋友来访,看见这些柳树,讶异道:“原来你们这里是乡下!”我看看她,她又加了一句:“只有乡下才有这么多柳树。”后来这里的柳树日渐稀少,所幸国定路桥边依然有一排垂柳。有柳树相伴,我至今仍是个幸福的乡下人。(何意)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