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民头条 > 新民社会 > 正文

上海最早声援“五四”运动的小学,今天和“五四”时的“老友”重逢 | 百闻不如一件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陆梓华     编辑:韦嘉维     2023-03-30 20:52 | |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摄

  145年前,黄浦区老城厢诞生了近代历史上第一所由国人自己创办新式书院“正蒙书院”(后易名为梅溪书院)。在岁月长河中,它创下一个上海教育史的“第一”——第一个实行男女同校,最早探索分科教学和班级授课,最早声援“五四”运动的小学……

  今天下午,隔着一个多世纪的时光,这所已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黄浦梅溪小学的学校和一位“五四”时期的老友重逢。一本出版于1919年的《少年中国》第1卷第2期,随着“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中共一大纪念馆百件文物藏品进课堂主题活动来到校园。

  用中共一大纪念馆文物宣教专员朱晋瑶的话说,这是一件特别有“少年感”的文物。尽管书页微微泛黄,但封面上那方方正正的“少年中国”四个大字,仍旧写满了当年青年革命者的志气和勇气。1900年,梁启超写下《少年中国说》,坚信中国少年中必有志士,能使国家富强,雄立于地球。1919年7月1日,李大钊、王光祈等人在北京发起筹建“少年中国学会”,其宗旨为“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王光祈是音乐学家和社会学家,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但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着新思想的影响。辛亥革命胜利后,王光祈立刻剪去了象征满清封建统治的辫子,前往德国留学。一路的艰辛坎坷,最终使得他成为《少年中国》的灵魂人物。《少年中国》也成为五四时期中影响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青年社团,毛泽东,恽代英,邓中夏等都曾参加过该学会。

  “今天的少年不用再经历炮火的摧残,但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不屈不挠、上下求索的精神,值得每一个生长在这黄土大地的少年铭记和弘扬……先辈们手中的救国之笔,已然跨越时空,交到了你们手中。”朱晋瑶动情地对同学们说。一大纪念馆文物保管员王欢欢出示的一张图片,让孩子们睁大了眼睛——馆藏的一本“五四”时期的《学生潮》中,清晰记录了当年梅溪小学师生参与抵制日货的场景。

  “第一次那么近距离地和文物面对面,很震撼。”三(3)班女孩徐悠然说。这个口齿伶俐的姑娘是学校第一批校史讲解员。如今,梅溪小学校史馆被列入黄浦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徐悠然说,每当在校史馆内向来宾说起学校的光荣历史,自己就觉得特别荣幸。和她一样,在创办人张焕纶先生倡导的“和厚”校训激励下,越来越多的同学们加入了学校“和厚好少年”的评选之中。

  有意思的是,在梅溪小学附近恰好有一条“黄浦少年路”,路名起源于上世纪初上海的几名小学生发起组建的少年宣讲团。宣讲团以宣传爱国思想、改良风俗、普及文化知识为宗旨,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街宣讲,宣讲活动也曾得到了党组织的领导。去年,这条百米小路围墙上,铺展开一幅黄浦区中小学生的绘画长卷。同学们用笔绘就了自己心中的红色故事、黄浦故事、少先队故事。

  今天的活动现场,梅溪小学发布了该校在黄浦区委宣传部支持下制作的全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线宣教读本《梅香溪潺》,将勇于逐梦、不畏艰险的少年精神,一代代延续和传承下去。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