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评论 > 正文

新民快评|莫让“法不责众”成网络暴力保护伞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方翔     编辑:张家愉     2023-06-03 12:18 | |

文/方翔

6月2日,多张微信群聊截图显示:武汉“小学生校内被老师开车撞死”事件中的孩子母亲在小区内坠楼身亡。此前,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出现过对其的恶意评论,当地公安机关正在对相关的网络暴力情况进行调查。

图片来源:东方IC

这位母亲的坠亡是否与网络暴力存在关联尚不明确,还有待公安机关的调查结果,但就目前出现的一些网络恶意评论来看,其性质还是十分恶劣的:一些网络暴力施暴者,对其穿着和身材进行肆意评价;一些人对其发布的视频进行无端指责;还有自媒体为了流量刊发相关文章,在评论区对其有多条负面评论……在这位母亲已经十分悲伤的情况下,网上的这些舆论无疑给其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近年来,网络暴力已成为网络空间治理中不可回避的课题。特别是像杭州女生郑灵华、网红“管管”等人因不堪网络暴力而自杀的事件发生,更是引起公众对受害者的遭遇表示同情,强烈谴责网络暴力参与者。

在网络暴力事件中,“法不责众”的心态往往导致一些网民发表言论时无所顾忌。一些人自以为正在“探索真相”“追寻正义”,实则早已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像郑灵华最初被网暴,仅仅是因为染了粉色头发,被网友抨击老师染粉色头发不正经、不合适。网络暴力花样不断翻新,需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今年4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网络法治工作的意见》,其中就提出依法严惩“网络暴力”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相关犯罪。

治理网络暴力,要杜绝“法不责众”的伪命题。从现有法律条文看,治理网络暴力是有章可循的。此前在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一案中,浙江省检察院主动介入此案,帮助当事人立案,推动刑事自诉转变为刑事公诉,有效加快了受害人维权进程。网络平台也要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约束,对网络暴力参与者展开追溯,配合有关部门启动联合惩戒机制,确保线上行为与线下身份的罪刑责相一致原则。

遏制网络暴力的发酵和蔓延,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暴力法律制度具体实施细则的建设。只有用法律筑牢公众的安全壁垒,才能有效预防和威慑新的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