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上海话说脱口秀
今年五月,两个中德混血儿童走上静安区“中外家庭戏剧大赛”舞台。一对金童玉女,黑棕色头发,棕色眼睛,双眼皮,高鼻梁,眉眼灵动,身高相仿,透露出一股机灵劲。很多人误以为他们是龙凤胎宝宝,其实,他们是姐弟。姐姐10岁,读五年级,名叫玛娅;弟弟9岁,读四年级,名叫安栋。孩子的爸爸是德国巴伐利亚人,妈妈是中国上海人。
小姐弟俩要表演一个沪语小品《和嘴巴没有关系的吃》。
M 中国人有句俗语叫民以食为天。
A 上海人对吃也是老有研究额。
M 不过,上海闲话里向有交关吃,是吃勿到嘴巴里的。
A 比方讲,吃生活,吃竹笋拷肉,搿多数就是吃在屁股上的。
M 还有交关跟嘴巴勿搭界额吃唻。
A 表现勿好要吃排头,弄坏脱物事要吃赔账。
M 做坏事体要吃官司,受不了了叫吃勿消。
A 费钞票叫吃价钿,费精神叫吃功夫。
M 比勿过人家叫吃瘪,碰到尴尬叫吃酸,承担责任叫吃进。
A 伊欢喜侬,叫伊吃侬。伊欺负侬,叫伊吃吃侬。
M 上海闲话里向额吃扎劲吧?
A 顺带便问一句,吃豆腐啥意思,阿拉姆妈讲搿句小人勿好讲额。
姐姐和弟弟,表演生动,配合默契,嘴里吐出的上海话,虽是稚声童音,却咬字准确,发音标准,抑扬顿挫,词句中隐隐含有吴语尖团音。再加上眼神、手势、表情、身体扭动等肢体语言配合,让观众感到,欣赏姐弟俩用沪语的表演,像是在看上海滑稽戏,是一种艺术享受。
姐弟俩在台上表演,幕后的无名英雄是妈妈冯昕。脱口秀的戏词是妈妈编写的,姐弟俩说的上海话戏词,是妈妈耐心地一遍遍教会、矫正的——孩子刚开始学沪语时,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就如鹦鹉学舌般,是逐字逐句跟着妈妈学会的。真不容易呢。
妈妈是上海人,曾就读于上海大学英语系,对语言敏感又有兴趣,对上海话更有深深的感情。姐弟俩的德国爸爸,取了个中文名字韦纳,他在上海生活了20年,会说汉语,是个新上海人。孩子的妈妈与爸爸相识于工作场合,婚后生下这两个混血姐弟。在玛娅出生前,妈妈与爸爸有过一场认真的讨论:教孩子说哪种语言呢?在听取了一位语言专家的意见后决定:爸爸和孩子说德语,妈妈和孩子说汉语普通话,全家在一起,说英语。
这样的语言环境,居然非常有效。姐弟俩小小年纪,学会说三种语言。
孩子在幼童阶段,是妈妈的汉语占优势,因为幼童基本由妈妈照顾,说汉语的机会多。好在德国爸爸对母语也热情高,花了很多时间和孩子说德语。学语言要讲数量,只有足够多的数量,才会有质的飞跃。这两位在上海出生的姐弟,汉语和德语都达到母语水平。
到了要上学的年龄,孩子就读上海德语学校。学校里分别设有德语、汉语补习班,孩子的哪种语言不过关,可以去补习。一般来说,在中国出生成长的孩子,往往汉语强而德语弱,但玛娅安栋姐弟的汉语德语都不需要补习,除了孩子聪明勤奋,这要归功于有着一对尽责的爸爸妈妈。
为了参加“中外家庭戏剧大赛”,妈妈专门去买了一本《上海话大词典》,挖空心思,动足脑筋,想出沪语中“吃”这个词的延伸用法,选取其中最典型的精华部分,创作出《和嘴巴没有关系的吃》,一句一句教会姐弟俩,矫正发音,启发孩子辅以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生动自然地互相配合,演好这个沪语小品。果然,这个节目大受欢迎,演出时迎来一片笑声。
拍电影带动学沪语
姐弟俩上学后,学校里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都用德语教,德语水平突飞猛进,妈妈只能在孩子课余在家的时候,和孩子说汉语。原本爸爸的母语在家中处于弱势,现在是妈妈的母语在家中处于弱势——孩子讲汉语的时间少了。妈妈冯昕就在孩子课余在家的时间里,为孩子编排节目,教孩子学唱京剧、越剧、沪剧,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汉语,同时还培养了孩子的表演才能。这很辛苦,几乎是一字一句地教,一个音一个音地矫正,才能达到上台演出、让观众欣赏的水平。
妈妈对沪语感情深,排演节目之余,她还教孩子讲上海话。然而,孩子能听懂,却不会说,往往回她一句普通话。妈妈不甘心,正苦苦思索着教学良方之时,机遇来了。2021年,沪语电影《爱情神话》开拍,玛娅被编剧兼导演邵艺辉选中,出演马伊琍扮演的女主角李小姐的女儿,与徐峥监制并扮演的正追求李小姐的白老师有很多对话。而沪语电影里,演员是要说上海话的。这下,喜爱表演的玛娅学说上海话的劲头空前高涨,还把弟弟学沪语的兴趣也引发出来了。妈妈趁热打铁,即兴为小姐弟俩创作了一个沪语小品:
A 普通话里有许多四个字成语。
B 上海话里也有不少四字成语。
A 做事体拖泥带水叫牵丝攀藤。
B 做事体稀里糊涂叫神知糊知。
A 没人晓得的地方叫幺泥角落。
B 没有困醒的辰光叫困势懵懂。
A 装模作样假糊涂叫假痴假眼(呆)。
B 反应迟钝真糊涂叫木知木觉。
A 小姑娘疯疯癫癫叫痴头怪脑。
B 男小囡嘻皮笑脸叫贼忒兮兮。
这个小品,将沪语的四字词和普通话的四字词对照着学,理解了普通话,也了解了沪语,一举两得。
妈妈一有机会,还教小姐弟俩学上海说唱创始人袁一灵作词作曲的《金陵塔》。用上海话唱之外,说表部分,要运用绕口令技巧,舌如鼓簧,吐字清晰,快而不乱,一气呵成,难度很高。在妈妈的严格训练下,姐弟俩都能表演《金陵塔》的说唱片段。有了《金陵塔》打底子,玛娅在《爱情神话》中的表演很生活化,沪语讲得很顺溜,发音标准,完全就是一个上海小囡的腔调了。
与王汝刚合作表演《金陵塔》
德语学校的课业很轻,几乎没有课外作业,姐弟俩读书读得很轻松,有时间发展个人的爱好特长。姐弟俩的业余爱好非常之多,连全职妈妈也要喊吃不消了。玛娅喜爱弹钢琴、绘画、表演,安栋爱好架子鼓、吉他、钢琴、唱歌、武术、体育。妈妈要带姐弟俩去音乐学校、武术学校学习。乐器和声乐课,都是老师一对一教的,一周上一次课,课余要练天天练习,下周才能教新的课程。小姐弟俩精力旺盛,也确实有表演天赋,玛娅学会弹钢琴、绘画。安栋架子鼓学到英皇五级材料,敲得有模有样;学了半年吉他,能又弹又唱。小姐弟俩都学会了唱沪剧、越剧、京剧的一些唱段,妈妈还为孩子创作普通话说唱,在强烈快速的节奏中,摆动身体,清晰吐出台词。学习武术方面,小姐弟俩勤学苦练,练得关节很柔韧,都能双腿摆出一字开姿势,一个鲤鱼打挺,就能从地上跃起,还能行云流水般地打出一套长拳。
小姐弟俩的这些文艺、体育表演,妈妈都拍了小视频,发在朋友圈里,被转发再转发,引起上海电视台文娱节目导演的关注。玛娅安栋被邀请去东方卫视的“沪语人气王”春节节目表演讲沪语。小姐弟俩惟妙惟肖地解释起“毛脚女婿”词义:“阿拉姆妈当新娘子之前,阿拉爷老头子(爸爸)就是外婆的毛脚女婿。”一口标准上海话,引起主持人的惊呼。在上海外语台“我的上海我的家”节目中,小姐弟俩用沪语脱口秀表演对上海的感情,爱上海的理由,清晰准确地表述出“一往情深”“三日两头”“四脚朝天”“五斤吼六斤”“七搅八裂”“日常时久”“一天世界”等沪语,被主持人称赞为“老灵额老灵额,上海话已经九级半,马上十级。”玛娅和安栋还代表国际小武术爱好者参与电视台“超萌武娃”颁奖活动,表演了一段武术。
在“沪语人气王”表演节目
2023年4月,导演滕俊杰看了小姐弟俩的表演后,决定让这两个混血小精灵到第31届上海戏剧白玉兰奖颁奖晚会上去演出一个情景剧。剧情是:小姐弟俩拜滑稽大家王汝刚为师。师父让徒弟表演节目,小姐弟俩为大家表演了一段普通话说唱:“中国的历史精深博大,丝绸之路是交融的文化,一带一路到了我的家,十年的发展朋友遍天下。”师父又问:“你们还会演什么戏啊?”玛娅安栋表演了难度很高的《金陵塔》片段,还唱了沪剧、越剧、京剧片段,表演了一段武术。姐弟俩的才艺引起现场观众热烈鼓掌。
小姐弟俩的所有演出脚本,都是妈妈辛苦创作的。妈妈曾将《虫儿飞》歌词改成沪语,由儿子安栋边弹吉他边唱:“小小一个安栋,大大一个魔都,梦想飞,梦想飞……故乡永远在心里。”妈妈还将《橄榄树》的歌词改为沪语,安栋开心地唱:“侬要问我是哪里人,我的故事蛮扎劲。阿拉阿爸是德国人,阿拉姆妈是上海人,阿拉阿姐拍过了电影,我是阿弟也扎了台型,登了上海老开心……我的故乡最有味道。”
看戏徜徉中华文化
妈妈冯昕笑称,她教孩子学沪语,是在和孩子爸爸“抢地盘”。孩子白天都在德语学校里上德语课,听、说、读、写都用德语,她要在课余时间里,为自己的孩子植入妈妈的文化,也就是中华文化的基因。
妈妈深知,观看、学习中国戏剧,是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的好路径,于是,她常带着孩子去看戏。
在观看沪语话剧《雷雨》之前,妈妈先做好功课,先把原著重读一遍,在观剧前给孩子们讲一遍故事梗概,理清人物关系。孩子觉得故事很精彩,看完戏后,非常激动,不停地讨论《雷雨》的艺术魅力。听着孩子的议论,妈妈微笑了,是啊,文化的影响力,不靠短期恶补,是靠天长日久的浸润。
小姐弟俩学唱沪剧《敦煌女儿》选段之前,妈妈带着孩子先去看了滕俊杰导演、茅善玉主演的沪剧电影《敦煌女儿》,知晓了樊锦诗的感人故事。因为孩子听、说沪语已没有障碍,看电影的时候很投入,还对敦煌文化产生了兴趣。之后,学唱了其中的一个片段:
我生于百年繁华上海城,
浦江水滋养我心身,
应当说我是个江南女子,
而今却成了地道的大漠敦煌人。
小姐弟俩有幸在电影主演茅善玉老师面前表演这段沪剧,茅善玉老师弯下腰,边听边笑,还为孩子手打拍子,嘴哼伴奏。这段“班门弄斧”的经历,让小姐弟俩感到快乐又难忘。
与茅善玉合影
滕俊杰导演的京剧电影《捉放曹》上映,妈妈就给孩子讲了《捉放曹》的故事,孩子听得津津有味,感到十分“震惊”。对“奸雄”的概念,孩子是第一次接触。妈妈不认同有些家长为孩子屏蔽一切不良信息的做法,她觉得孩子们应该从小认识到,真实的世界中,黑白分明的事情很少,常常是善恶交织在一起,需要一个能思考分析的头脑,一双能辨识是非的眼睛。妈妈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有思想深度的人。目前,小姐弟俩正候着时间,等妈妈带他们去观看《捉放曹》呢。
今年秋天,小姐弟俩各自参加了一场大型演出:玛娅参加了《爱情神话》音乐剧的演出,剧中仍然扮演李小姐的女儿;安栋参加由德国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与上海歌剧院联合制作的瓦格纳歌剧《罗恩格林》演出,饰演一个小男孩。为演好各自的角色,小姐弟俩既辛苦忙碌,又兴奋开心。
妈妈冯昕在教孩子唱沪剧、越剧、京剧时,首先自己先学会,再教唱,等于是把自己也顺便培养成票友了,几乎是陪着孩子重新过了一次童年。小时候,她也像她的两个孩子一样,爱好文艺,但由于当时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不敢有“非分之想”。当看到自己的孩子展现出对文艺的热情和天赋时,妈妈深藏心中的爱好也被唤醒了,心中燃烧的创作冲动,驱使她不停地给孩子写小视频脚本,改写老歌歌词,编写段子,感觉是在儿女身上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在孩子学习各种技能的同时,作为陪练的妈妈,对各种艺术的审美能力也不知不觉提高了。妈妈,是在和孩子共同成长。(朱大建)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